??是谁,第一个开始用“光”来治疗眼底病?
第一个用“光”来治疗眼底病的眼科医生,是年德国Essen大学的Meyer-Schwickerath教授。或许,他不是唯一最先想到用光治疗眼底病的人,但他却是第一个实现这个想法的人。
关于光源,他首先想到了太阳光。Meyer-Schwickerath找来了几个镜子,用中国人的话就是“土法上马”。先用其中的一面接收太阳光,然后再用另外的镜子,按照光的折射原理,把太阳光折射到病人的视网膜病灶上。
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办法还真的在视网膜上产生了治疗性凝固斑。但高兴之余,他也发现了两个棘手问题:一个是这种办法要"靠天吃饭",遇到刮风下雨或是阴天就不能进行;第二个是无法让太阳光准确地在视网膜定位治疗,因此容易误伤到正常的视网膜。
后来,他与Zeiss公司合作,经过数次研究改进,终于制成了世界第一台高压氙光(Xenon)激光治疗机。
上面的照片,右图是Meyer-Schwickerath教授,左图是Zeiss公司生产的第一台眼底氙光治疗机。从此,引发了后来的各种类型激光治疗技术的出现。
??为什么黄斑区不适合用蓝激光治疗?
我们知道,叶黄素主要分布在黄斑区,是视网膜光感受器之一的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假如叶黄素受到破坏,那将对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上面的图片,是叶黄素的吸收光谱,看上去有些抽象,不要紧,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去理解。
这个吸收光谱,显示在~nm区间,是叶黄素的吸收高峰(箭)。就是说,假如使用nm以下的短波长光照射黄斑,那这些光将会被视锥细胞里的叶黄素大部吸收,从而造成视锥细胞的损伤,而蓝光恰恰就是这个光谱范围的短波长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主张使用蓝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
还有一个原因,波长越短,穿透视网膜组织的能力也越弱,容易造成视网膜内层的“灼伤”,不可逆地损伤神经纤维层,而激光治疗时,内层视网膜的损害是不希望被看到的。
??为什么黄斑区病变多使用黄激光?
还是用上面的吸收光谱图片来说明。
黄激光的波长大约在nm附近(蓝箭头),它显然较绿激光(如nm)更远离了叶黄素吸收的高峰值区(白箭),不易造成视锥细胞的损害。但是,当没有黄激光时,绿激光也是可以选择的。
从叶黄素吸收光谱曲线上会发现,当波长更长时,叶黄素吸收峰值更低,那么,为什么不去选择更长波长的激光?
事实上,选择长波长激光并不是不可以,但相对于黄激光来说,长波长激光存在这样几个缺点:随着波长的增加,激光的穿透能力也逐渐增强,作用部位加深,会影响光斑反应能级的判定。另外,在长波长激光穿透能力增强的前提下,能量一旦过高,容易引起脉络膜出血,而这种出血不能再用红激光来阻止。
??黄激光和绿激光的组织吸收特性差异
尽管绿激光和黄激光在吸收光谱的波长上,位置比较临近,但视网膜组织对它们的吸收能力还是有差别的。
绿激光的作用部位主要在RPE,约57%被RPE吸收,47%被脉络膜吸收。黄激光则有所不同,RPE和脉络膜的吸收各占50%。
??蓝光对眼内的其它影响
除了黄斑,蓝光对眼内其它组织也会产生影响。
作为短波长的蓝光,表现出明显的散射特性,而且这种特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能被晶体和玻璃体内的病理性色素所吸收。
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散射和吸收也越多。因此,会促进和加速白内障的形成,加重玻璃体的变性。这些变化,是蓝光引起的光化学效应和热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