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长因子药物自年被应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开始,至今已成为全世界对于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的治疗主流。除了对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的疗效显著以外,抗血管生长因子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因新生血管导致的其他眼病,例如角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的青光眼和由其他原因引致的黄斑水肿等。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治疗原理在正常的眼部血管系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处于平衡状态,维持眼部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然而在缺氧、炎症和创伤等情况下,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
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肽类生长因子,在正常和病态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与所有已知VEGF异构体结合,通过抑制其生物学活性而起作用。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较为常用的anti-VEGF药物是Avastin即"癌思停",也可用Lucentis即"乐明睛",两种药物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相若,但前者价格较为低廉。
VEGF与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正常情况下是没有血管组织的。但在较严重的炎症刺激下,毛细血管从角膜缘侵入角膜而形成角膜新生血管,从而严重影响视力。角膜新生血管还是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
目前已有很多采用anti-VEGF药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少数角膜新生血管可能继发脂肪沈积于角膜,称之为脂肪性角膜病变(图一),此种角膜病会严重影响眼睛的美观以及视力,近来亦有采用结膜下注射anti-VEGF药物改善脂肪性角膜病变的病例报道。结膜下注射anti-VEGF药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常用剂量为1.25mg-5mg,一般注射3次为一个疗程。
图一:角膜新生血管(箭嘴)继发脂肪性角膜病变,结膜下注射anti-VEGF药物可帮助减少新生血管的脂肪渗出。
VEGF与角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很严重的续发性青光眼。主要病因就是眼睛前房角或虹膜长满了新生血管纤维组织(图二)。造成这种新生血管形成的先决条件是视网膜的缺血,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增生性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程通常会迅速恶化,一般的药物治疗常常无法缓解。
图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房角镜下可见前房角虹膜根部弥漫性的新生血管生成(箭嘴),眼前房内注射anti-VEGF药物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辅助治疗方法。
使用anti-VEGF药物作眼前房的注射,是目前新进的治疗趋势。眼内注射anti-VEGF可减少房水中VEGF水平和继发与眼压升高导致的房角损害。有报告表明玻璃体注射anti-VEGF药物未能降低角膜虹膜粘连引发的眼压升高,因此一般采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会注射于眼前房内。推荐剂量按疾病严重程度为1mg-2.5mg,一般注射1-2次为一个疗程。
VEGF与黄斑水肿VEGF在体内过度作用,是造成黄斑部病变恶化的共同致病因素。在老年性黄斑部病变以及近视性黄斑部病变,它会导致新生血管的生长与渗漏;除此以外,它也是造成糖尿病,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网膜病变以及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重要原因。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时间越久,黄斑水肿的机会越高。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亦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甚至恶化为黄斑水肿的风险。以往较多使用眼内注射类固醇治疗此类黄斑水肿,但有可能出现白内障催化,青光眼等情况,甚至降低眼睛的抵抗力,增加了眼内感染的风险。
眼科界近年来致力应用anti-VEGF药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则基本不会出现上述副作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药物常用剂量为1.25mg-2.5mg,一般注射3次或以上,依据实际病情决定。
图三:左眼视网膜颞上静脉分支阻塞导致上半部视网膜大面积出血,并伴有黄斑区水肿.可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药物消除水肿,提高视力。
anti-VEGF药物治疗前黄斑区囊样水肿
anti-VEGF药物治疗后水肿消失,黄斑区恢复正常结构,视力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治疗作为一种特异性和靶向性强的治疗手段,不仅仅为湿性老年黄斑部病变的患者带来福音,也为其他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及其它原因引致的黄斑水肿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未来以期待可研制出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anti-VEGF药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