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斑 > 黄斑护理 > 病例黄样黄斑营养不良

病例黄样黄斑营养不良

发布时间:2018-7-6 15:01:48   点击数:
病例报告1病例

女性,8岁。家长发现患儿视物头位不正2~3年。全身病(-),足月顺产,患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眼球,父亲眼部未见异常。

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5,左眼0.4。双眼前节(-),双眼玻璃体透明,双眼底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正常生理凹陷,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不可见,双眼黄斑中心凹偏下方可见不典型卵黄样改变,双眼对称,边界不清,其周围视网膜呈不均匀晕轮状浅色改变。自发荧光表现为双眼卵黄样改变灶呈强荧光,其周围晕轮状反射也较正常区域视网膜强,且其间杂散分布不均匀斑点状高荧光,晕轮下方可见另一个类园形环状高荧光灶,相互叠套,且下方高荧光灶最低处可见明显的块状不规则高荧光斑。余未见异常。

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表现为双眼黄斑区及其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可见致密中等反射信号,反射均匀,色素上皮隆起程度不等。视网膜电图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视锥细胞反应均未见明显异常。眼电图检查,双眼Arden比降低明显。

2病例

女性,28岁。主诉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10余天。全身病(-)。

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6。双眼前节(-),双眼玻璃体透明。右眼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正常生理凹陷,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自发荧光未见明显异常,余未见异常。左眼底视盘边界清晰,颜色正常,正常生理凹陷,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不可见,左眼黄斑区可见半透明淡黄红色上部类圆形,下部套叠不规则形隆起病灶,边界清晰,余未见异常。右眼黄斑区可见弱自发荧光灶,左眼半透明淡红色隆起病灶呈强自发荧光,均匀一致,边界清晰。

OCT检查:右眼黄斑区视网膜外节增厚,中央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左眼黄斑区及其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外节广泛增厚,黄斑中央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可见致密均匀的中等反射物质(图2A-F)。视网膜电图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视锥细胞反应均未见明显异常。眼电图检查,右眼Arden比略低于正常,左眼Arden比降低。

图2例2患者双眼底像及OCT检查所见

讨论

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vitelliformmaculardystrophy)又称Best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原发性黄斑部变性,属黄斑部营养不良性疾病,也有散发病例。发病年龄多在幼年及青年。卵黄样黄斑变性发病隐匿且进展缓慢,早期不容易发现,当眼底出现卵黄样改变或视力下降时,易于诊断。本病为双眼患病,双侧对称,少数病例可先后发病。

病理组织学检查,卵黄样物质是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与Bruch膜之间的弥漫性脂褐质的积聚。

早期无任何症状,但眼电图Arden比下降,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病情发展,中心凹处出现黄色小点,类似蜂房样结构,逐渐呈现典型的卵黄样改变,为圆形或卵圆形淡黄色囊样隆起,边界清晰,大小约为0.5~3PD,病灶极为醒目,视力损害与病灶表现不相称性是本期的特点,原因是虽有大块卵黄样物质积聚在黄斑区,但感光细胞未受明显影响。随着病情进展,卵黄样物质出现崩解、脱水凝聚,沉降在下部,呈现蛋黄被打碎的形状,上部出现液平面,称为假性积脓,但在多数情况破碎后的卵黄样结构形态很不规则,患者视力明显下降。后期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形成瘢痕,视力中度到重度减退,视野出现绝对性中心暗点。

根据双眼黄斑区卵黄样改变,视力与病灶表现不相称,病灶区强自发荧光,典型的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表现,眼电图光峰/暗谷比值(Arden)降低等,可做出诊断。

眼科通(医生版)APP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赞赏

长按







































中国白癜风界十大新星
卤米松乳膏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fengchao.com/hbhl/357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