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肋弓: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肋软骨连于上位的肋软骨而形成的弓状结构谓之肋弓。
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连结第2肋,是临床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3.翼点:在颞窝内,额,顶,颞,蝶骨的汇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此处颅壁较薄,内面紧邻脑膜中动脉前支。如该处骨折,易损伤此动脉。
4.鼻旁窦:为鼻腔周围颅骨内含气腔隙,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均位于同名骨内,并开口于鼻腔。
5.椎间盘: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称椎间盘,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两部分组成。
6.黄韧带:连结相邻的两个椎弓板间的韧带,参与构成椎管,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7.腱鞘: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
8.斜角肌间隙:钱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型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右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10.腹股沟管浅(皮下)环: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11.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肌腱膜下部与腹内斜肌腱膜的下部在精索后方会合,止于耻骨梳的内侧份,称腹股沟镰(联合腱)。
12.提睾肌:自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各分出一些肌束,共同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
13.腹直肌鞘: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这三层扁肌的腱膜形成的包裹腹直肌的腱性鞘,称为腹直肌鞘。
14.白线:由两侧三层扁肌纤维在腹前外侧壁上交织而形成的腱性结构称白线。上宽下窄。
15.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的腹前外侧壁内,有一由上外向内下,位于肌,筋膜和腱膜之间的裂隙,称腹股沟管,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16.咽峡:腭帆后缘,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口称咽峡。是口和咽的分界。
17.麦氏点:右髂前下棘于脐的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
18.齿状线: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临床上是内痔和外痔的分界标志。此线上,下肠管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等都不相同。
19.肝胰壶腹:胆总管末端在十二指肠后内侧壁与胰管会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其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20.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21.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其游离上缘位于两侧声带突和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之间,称声韧带。弹性圆锥的前份较厚称环甲正中韧带。
22.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在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一个密闭的,潜在性的腔隙,称胸膜腔。腔内呈负压。
23.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由两输尿管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处无粘膜下组织,粘膜光滑无皱襞,是膀胱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
24.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粘膜皱襞,称为输尿管间襞。为膀胱镜检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5.精索:为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自睾丸上端沿至腹股沟管深环,长约11—15cm,由输精管,睾丸动脉和蔓状静脉丛,以及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等3层被膜包裹而成。
26.阴道穹:为子宫颈阴道部与阴道壁之间形成的一环形凹陷。后部最深,毗邻直肠子宫凹陷。
27.心尖:由右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28.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口附近右心房壁的心外膜下,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29..动脉韧带:为肺动脉分叉的根部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闭锁后的残存物。
30.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的变化。
31.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的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CO2浓度的变化的刺激。
32.静脉角:为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左侧右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管注入。
33.乳糜池:在第1腰椎体前面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的呈梭形的囊状膨大,称为乳糜池,是胸导管的起始端。
34.巩膜静脉窦:是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巩膜深部的环行小管,是房水回流的通道。
35.视神经盘:是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网膜后部集结成束,形成的圆盘状隆起。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为生理盲点。
36.黄斑:在视网膜上,位于神经盘颞侧约0.35cm处的黄色小区。
37.中央凹:是视神经盘中央的凹陷,为视力最敏锐的地方,形成中心视力。
期末高高过,老铁们,加油哦
编辑
于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