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创作了三首《望岳》,分别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青年杜甫望东岳泰山,“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哭声”的沉郁中年杜甫望西岳华山和“亲朋无一字,老命有孤舟”的孤苦老年杜甫望南岳衡山。
本文介绍《望岳》——望东岳泰山。这首诗创作于杜甫25岁,24岁时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去父亲任司马一职的兖州省亲。在这里遇见了苏源明等人,便携同在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悠游,过了一阵子“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并且充分展现了青年时期的杜甫激情满怀的状态,如《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本文即将讲述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杜甫此时高阔的胸襟和不平凡的抱负。
望岳
岳,是指高峻的大山。我国自古以来有五岳名山一说,分别是东岳泰山(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南岳衡山(湖南衡阳)、北岳恒山(山西大同)和中岳嵩山(河南登封)。
这里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因为诗的第一个词“岱宗”做了交代。泰山古称“岱山”,因为是五岳之首,所以又叫做“岱宗”。
泰山的五岳之首的地位要从帝王封禅说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拜谒泰山,希望寻找帝王封禅典礼的遗迹,以期能恢复周礼。秦始皇建立霸业后,重修礼制,在泰山顶行登封礼。到了汉武时期,汉武帝曾先后六次在泰山行封禅大礼。后面的帝王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都在泰山上行过封禅礼。
可见,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报国激情的青年杜甫来到泰山脚下,心中升起了怎样一种高山仰止的企慕之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前面我们有讲“岱宗”是泰山的别称,岱色是指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青色。
首一句,杜甫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泰山是什么样?连着齐鲁大地的一片,简直望都望不到边”,这个激动的感情跃然而上。问句的使用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思考和想象;读者的想象还没成形,答案就来了——是这样绵延不绝的壮丽景象。因此,在这一问一答中杜甫就把自己对于泰山的印象烙在了读者心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光是“绵延不绝”都不足以表达杜甫此时所见的泰山的瑰丽巍峨,于是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是大自然的缔造者,这位缔造者有什么偏好呢?它偏好于创造出一些秀美有灵气的作品。也就是说,泰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秀美有灵气。不仅如此,它还无比的高大巍峨,高大巍峨到什么程度?太阳光只能照到它的一个面,阳面和阴面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好像泰山切割出了黄昏和拂晓。
仅此两句,便从颜色、广度、神韵、高度描绘出了泰山的壮丽。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我们没去过泰山的人,通过杜甫的描述,已经被泰山的秀美雄伟震惊到了。在泰山脚下的杜甫,大概更是血脉喷涨。他告诉我们,他看到泰山时,“哇,我的心顿时打开了,变得无限辽阔,像是一层层的云在胸中生起”。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感觉被杜甫营销到了,很想去看看能一下子打开人胸襟的泰山到底是怎样的景象。接着,他进一步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用了一个极度夸张的对比进一步“推销”泰山。因为泰山太太太太大了,所以把黄昏归巢的小鸟对比得好小好小好小,小到了杜甫为了想看清小鸟,眼角睁得都快要裂开了。不得不说,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说,“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看一下其他的山在泰山跟前儿显得多么渺小”。不光杜甫这么想,我也这么想!我是彻底被杜甫“营销”到了。
《孟子.尽心上》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读了这一句,再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否感受青年时期杜甫这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踌躇满志?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实现他对于家国的宏愿。
杜甫的出生和王维差不多,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年龄相仿,王维比杜甫大11岁,然而中年之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且看下回分解,杜甫如何从青年时期的激情满怀,一步步跌入失望的深渊,甚至穷困到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