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hingNew
春风吹柳绿,一年再相聚。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China)今日于魔都正式开幕。本次会议内容丰富,邀请国际一流专家到会,就眼底病及其他眼科和视觉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的经验做专题报告。大会现场火爆,座无虚席!
惟视眼科现场直击,第一时间与未能前往现场的眼科医生分享来自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滴眼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堪比眼内注射!
传统眼药水难以对眼底起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眼药水很难对眼底产生作用!
原因有三:
药水水溶性,传统亲脂性药物的水溶性很差;
药物接触时间短,由于泪液体积少(8μl)以及泪液分泌快(1.2μl/min),药物很快就随着泪水清除出去;
脂质膜屏障,药物必须是亲脂性的才能够穿透眼球壁,但这又和第一点产生了矛盾。
以上三点使得传统眼药水的药物成分仅仅有5%进入眼内,限制了药物本身对眼内产生的作用。
基于这一点,眼科大夫“不得已”发明出玻璃体腔内注射的治疗手段。通过有创性的球内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入眼内。
纳米颗粒技术,眼药水持续释放入眼内
图1:EinarStefansson教授
冰岛大学的EinarStefansson教授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新进展——通过纳米颗粒技术,使眼药水持续释放入眼内。
环糊精纳米颗粒制备眼悬液,用于药物传输,可以极大提高药物穿透眼球壁的效率。
1.环糊精与亲脂性药物结合,又同时可溶于水;
2.药物分子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级复合物,粘附于眼球,从而提高药物存于眼球的时间;
3.这是一个可逆过程,药物同样可以持续进入泪膜、释放入眼内。
效果惊人!
这一技术完美解决了传统眼药水的局限性,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黄斑水肿和葡萄膜炎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效果惊人——短期效果与雷珠单抗玻腔注射相似!
相信这一技术在未来可能成为玻璃体腔内注射/植入物的替代或者补充方案,无创地治疗视网膜疾病!
3D打印的时代视网膜疾病领域的应用
3D打印应用广泛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通过层层沉淀材料的方法,来建立三维对象。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仅仅通过电脑建模,然后将数据传输给3D打印机进行打印,就可以完成工业设计、材料准备、产品生产的过程,不再需要配置一个庞大的生产车间和长途运输,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生产时间、成本。随着科技的进步,3D技术越来越成熟,打印精度和速度越来越高,已经开始运用于工业、科研、教育、艺术,以及医药领域。
图2: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精度
那么在视网膜领域呢?
医院的赖旗俊教授介绍了目前3D打印技术在眼科领域,尤其是视网膜疾病领域的应用。
图3:赖旗俊教授带来了3D打印的精彩演讲
在初期,3D打印最早被运用于进行一系列假体的设计和制造,比如义眼等。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义眼能够更个体化,更适合于不同的患者。
而在眼底病方面,赖旗俊教授介绍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眼底成像系统。通过3D打印放于智能手机前的前置镜以及相关的光学系统,智能手机也可以直接进行眼底照相,这样极大方便了患者的检查、医师之间的交流。此外,这种3D打印出的前置镜也可以达到手术的要求。所以当手术器械,比如前置镜损坏,可以通过3D打印,临时制造出新的配件。这样的一个前置镜从电脑辅助设计、3D打印、铸型,到最后消毒可以进行使用,成本仅仅10美元!此外,3D打印还可以定制个体化的术后俯卧台、黄斑扣带等。
3D打印前途无限,各位充分发挥想象力!
目前3D打印在眼科领域的运用才刚刚起步,但3D打印,甚至3D生物打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3D技术实际上非常发达,国内有很多做相关研究的团队。各位医师可以发挥想象力,将这一技术进一步运用到临床和科研工作中。
不容忽视的问题病理性近视
致盲性眼底病防治近年来取得很多突破,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已经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但是还有一种重要疾病未得到眼科界的重视。
本次大会的主席,许迅为大家带来了可能是未来眼科界工作的重点,也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疾病——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myopia,PM)。由于超高的近视率,以及上述主要眼底病的防治,目前病理性近视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WHO拟将近视防治列入全球防盲计划。
图4:本次大会主席,许迅教授为大家带来有关病理性近视的演讲
病理性近视的共识——从近视防控开始!
近视性黄斑病变是PM致盲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三类: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区脉络膜萎缩,这些病变类型均可引起失明,而且很多治疗困难,疗效不佳,甚至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对于病理性近视的共识是:从近视防控开始。从I级预防(开展学生近视预防),到II级预防(近视的控制),这都需要政策的支持。
问题尚待解决——需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现在对于病理性近视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对于近视性黄斑病变中,诸多病变的统一命名和分级尚无定论;抗VEGF的长期疗效如何,是否会引起萎缩和瘢痕;最佳预测指标有哪些;如何治疗其他类型(非CNV)推行性病变;防止近视的手段还有那些等。
由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缺乏控制手段,疗效欠佳等原因,我国眼科界对病理性近视缺乏重视,甚至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一领域,所以防治相关的漏洞和问题也有很多。但这的确是一件很严峻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更多精彩!究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滴眼液什么时候能与大家见面?
眼底重磅研究最新进展如何?
静待我们稍后揭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