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8岁,因发现左眼视物模糊2周,于年3月1日到安徽医院眼科就诊。2周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眼中心视力下降,无视物变形,无眼红、痛,无畏光、流泪,无头痛、恶心及呕吐,既往无系统性疾病、外伤及手术病史。眼科检查:Vod:1.00,Vos:0.12,矫正无提高;IOP:OD:13mmHg(1mmHg=0.kPa),OS:14mm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散瞳眼底检查,可见左眼黄斑区上下血管弓之间有边界尚清的黄白色病灶,轻微扁平隆起,病灶周边部可见片状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见图1);眼科彩超检查提示眼球后极部可见紧贴球壁、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光团,其间无血流信号,其后可见较强长声影,在强回声光团下方未见明显脉络膜血流信号(见图2);眼眶CT扫描提示:左眼视盘颞侧眼环骨密度样改变,边界清晰,CT值高达HU(见图3);FFA检查:左眼造影早期病变处显示强荧光,晚期持续强荧光,病灶周边可见色素性荧光遮蔽(见图4)。临床诊断:左眼脉络膜骨瘤。
讨论: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脉络膜异常骨化为特征的眼内良性肿瘤,最早由Gass发现并报道[1],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迷离瘤,由中胚叶组织残存于脉络膜内,后发展为骨瘤[2],多发于20~30岁女性,80%单眼发病,视力下降明显,50%视力在0.1以下,随着肿瘤的发展,去钙化,CNV的形成,最终会导致视力丧失。
脉络膜骨瘤通常发生于视乳头周围,呈现黄白色或橘黄色病灶,组织病理学显示病灶位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之间。本例发生于后极部黄斑区,眼彩超检查病灶上下方及病灶内无血流信号,提示病灶侵犯了脉络膜血管层,造成脉络膜血管层萎缩,这与Erol等[3]利用EDI-OCT检查发现的结果一致。本例在病灶的中央呈现明显的黄白色外观,推测可能由于肿瘤去钙化导致的橘黄色的RPE变性所致,而RPE的萎缩变性以及Bruch膜的损害,会导致CNV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视网膜脱离,因此发现病变区的黄白色外观时要定期复诊。
脉络膜骨瘤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变形、畏光、视野缺损,其中8%~30%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2]。本例病灶位于黄斑区,表现为视物模糊,但无视物变形,考虑可能与病史较长,对视物变形不敏感有关。眼眶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本例病灶区等同眶骨密度,CT值高达HU;由于肿瘤含有大量的钙质与球壁之间的声阻差异大,彩超检查呈现超高的反射和极强的声影;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诊断该病也具有一定意义,早期病变处显示强荧光,晚期持续强荧光;近年来利用高分辨率、高穿透性的SD-OCT[4]可以观察脉络膜骨瘤的发展变化,同时能够在早期发现骨瘤引起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脱离。
脉络膜骨瘤要与眼部肿瘤和脉络膜钙化性疾病相鉴别[2],包括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巩膜脉络膜钙化等。脉络膜血管瘤:眼底表现为黄色似球形隆起,眼底后照透红光,FFA于动脉前期便显示脉络膜血管形态的强荧光,伴渗漏,持续至晚期不退。脉络膜转移癌:局限于脉络膜,造影早期为遮蔽荧光,晚期斑驳状荧光,而骨瘤早期为强荧光,荧光逐渐增强至晚期仍很强。无色素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底呈黄色,隆起明显,边缘更为清楚;超声检查显示为实性低回声,FFA检查显示早期无荧光,动静脉期呈斑驳状荧光并持续至晚期[5]。巩膜脉络膜钙化易与本病相混淆:两者眼部CT和B超检查有相似的表现,但巩膜脉络膜钙化多侵犯成年人双眼颞侧眼底,远离黄斑中心凹[6],而脉络膜骨瘤常见于青年女性,单眼发病,位于视盘周围,常累及黄斑。
脉络膜骨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针对CNV所引起的出血及视网膜下液,经瞳孔温热疗法以及光动力疗法虽然能治疗CNV,但可能无助于最终视力恢复[7]。由于脉络膜骨瘤RPE组织变性萎缩变薄,有助于抗-VEGF药物到达病灶,提高药物利用度,对CNV治疗效果较好[8]。
------------------------------
如您觉得内容精彩,可推荐给更多朋友!
本刊:zhysgx
E-mail:zhysgx
vip..北京中科医院忽悠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