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年9月22号
调查地点:梅州市石扇镇南背村
园区规模:红肉蜜柚、三红蜜柚、三黄蜜柚、沙田柚混合种植株左右
调查情况:沙田柚幼龄树感染脂点黄斑病,病害蔓延速度快,发病率30%以上。
脂点黄斑病介绍
脂点黄斑病又称为脂斑病、黄斑病及褐色小圆星病。是普通真菌性病害,管理精细的果园发生的情况较少,但该病在管理水平低,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生较多,引起树体大量落叶,影响树势和产量。
脂点黄斑病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落地病叶内越冬。由于落地病叶上可较长时间内产生子囊孢子,引起侵染,因而春、夏、秋梢叶片均可受害,但4~5月内产孢数量最大。该病4月中旬开始发生,5月下旬环境温湿度较高,为发病盛期。大多数2年生叶片及当年生春梢上病斑多而明显,对秋梢危害较轻。
脂点黄斑病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
①品种。雪柑和胡抽最敏感,其他甜橙类、杂柑和柚类次之;
②树体。树龄大发病重,幼龄和成龄树发病轻。春梢发病比夏梢和秋梢严重。
2、栽培因素
历年发病重,冬季清园不到位,老病叶多的果园,当年发生病害就会严重。果园失管,树冠郁蔽,树势弱,则发病重,落叶多。
3、环境因素
梅州金柚产区3月下旬开始初期发病,5月上旬大多数两年生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斑,引起大量落叶。6~7月份当年生春梢叶片上病斑逐渐变多,9月大量落叶。在新梢成熟期,温度适宜,湿度大,病害流行,甚至爆发。
叶片正面为害症状—不规则的黄色斑块
叶片背面为害症状—疤疹状黄色突起小斑点
脂点黄斑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成熟叶片,有时也可侵害果实和小枝,在田间表现症状有3种类型:
(1)脂点黄斑型:叶背先出现针头大小的褪色小点,对光透视呈半透明状,后扩展成黄色斑块,叶背病斑上出现疤疹状淡黄色突起小粒点,随病斑扩展和老化,小粒点颜色加深,变成暗褐色至黑褐色的脂斑。与脂斑对应的叶片正面上,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块,边缘不明显,中部有淡褐色至黑褐色的疤疹状小粒点。
(2)褐色小圆星型: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形斑点,后扩展成直径1~3mm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灰褐色,边缘颜色深且隆起,中间的色泽稍淡且凹陷,后期呈灰白色,其上布满黑色小粒点。秋梢叶片上病斑为褐色小圆星型。
(3)混合型:在同一张病叶上,同时发生脂点黄斑型和褐色小圆星型的病斑。夏梢受侵染后,最容易在叶片上出现混合型症状。果实受侵染后,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病菌不侵入果肉。
病害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影响树势
小枝条上为害症状—赤褐色芝麻粒大小的近圆型斑点(褐色小圆星型)
“天禾好金柚”解决方案
(1)清园工作充分。注意果园卫生,清除地面落叶,深埋或烧毁,减少金柚园区内病源。
(2)加强栽培管理。对历年发病较重、树势衰弱的柚树,增施有机肥及根外追肥,及时排灌水,促使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
(3)化学防治。第一、二次用药可结合防治疮痂病,喷施波尔多液(必备);病害发生严重时可用25%丙环唑或25%戊唑醇或25%醚菌脂+可杀得叁千连续喷施两次。
混合侵染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