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TheLancetPublicHealth发表了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首都医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关于年-年中国视力损失的患病率变化趋势及病因分析研究[1]。
研究方法●●
定义
本研究选取了GBD[2]中的视力损害和盲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视力较好眼并测量远视力,根据Snellen表定义中度视力损害(表现为视力[PVA]≥6/60及6/18),重度视力损害(PVA≥3/60及6/60)及盲(PVA≥3/60或中心凹周围视野10%者),涉及的疾病包括未矫正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沙眼和其他视力损害的原因,包括维生素A缺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膜炎、脑炎、盘尾丝虫病等。
数据来源
GBD中国研究使用了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调查、疾病监测系统和死亡原因登记报告系统的数据,并系统回顾已发表文献中各种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每10年人口普查是性别和年龄别的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整合了每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并采用标准化方法对其他年份的人口数据进行了估计。使用贝叶斯分层队列成分模型生成中国净迁移和人口的年均和一年年龄估计值。由选定的国家一级人口(每组至少万人)估计人口年龄结构用于年龄标准化。通过处理各种调查数据和文献,获得各疾病类型年龄分组的患病率,并根据中国的人口和人口构成得到相应的患者人数。关于整体视力损失的数据来自有代表性的基于人群的研究中的视力调查。
统计分析
研究分析了年和年视力损失的患病率和原因,并与GBD数据中20国集团年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和全球-年视力损失平均趋势进行比较。评估了年和年中国各省中度视力损害、重度视力损害和盲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以及年至年各种眼病导致的视力损失比例的变化。针对主要疾病,研究估计了年至年之间由于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和年龄特异性患病率而导致的患者人数变化。分解分析使用两个场景来计算病人的数量。第一种情景假设,从年到年,总人口增长,但年的人口结构和年龄特异性患病率与年相同。在第二种情景下,从年到年,总人口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年的年龄特异性疾病患病率与年相同。年观察到的患者数量与第一种情况之间的差异来自人口增长。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第二种情况与年观察到的患者数量之间的差异可归因于年龄特异性患病率的患者数量的变化。
研究结果
年,中国有万人患有中度视力损失,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57%(不确定区间[UI]2.28-2.86),万人患有重度视力损失,年龄标化患病率为0.25%(0.22-0.29),万人盲,年龄标化患病率为0.48%(0.43-0.54),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从年到年,中国中度视力损失患病率的上升了12.17%,高于其他G20国家和全球平均值1.48%。
年和年,中国人群中、重度视力损失的主要病因是未矫正屈光不正、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盲的主要病因是白内障、未矫正屈光不正和青光眼。其中,从到年,中度视力损失原因中,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所占比例从66.19%降低到51.87%,黄斑变性从3.39%上升到到4.56%,白内障从17.67%上升到30.15%;重度视力损失原因中,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所占比例从56.00%降低到49.61%,黄斑变性从3.36%上升到4.14%,白内障从19.04%上升到28.93%。
视力损失的患病人数变化受到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年龄别患病率变化的影响。从年到年,中度视力损失人数增加了.67%,重度视力损失人数增加了.14%,盲人数增加了64.35%。其中,20.16%的人数增加都可以用人口增长来解释;人口老龄化是患病人数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对中度视力损失人数增加的贡献为87.22%,对重度视力损失人数增加的贡献为.06%,对盲人数增加的贡献为99.22%;年龄别患病率对中度视力损失人数增加的贡献为26.29%,对重度视力损失人数增加的贡献为10.91%,对盲人数增加的贡献为-55.04%。
过去29年中国大部分省份的视力下降趋势与总体趋势保持一致,年龄标化中、重度视力损失患病率成上升趋势,年龄标化盲患病率下降,但各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年,甘肃、香港、湖北中度视力损失的年龄标化患病率较高,西南和南部地区(重庆、广西、西藏)重度视力损失的年龄标化患病率较高,西南地区(西藏、云南)盲的年龄标化患病率较高。
视力下降已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中国在减少特定年龄段的盲患病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度和重度视力损失的情况仍然严峻。因此,中国与眼睛健康有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应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