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健康体验营携手大医一院眼科主任马翔
4月23日新商报健康体验营走进大连医院眼科病房。该院眼科主任马翔刚刚从全国眼底病大会暨国际眼底病论坛归来,会上他做了两次大会发言和一次专题发言,并且主持了第一天30分钟开幕式后的两个板块的国际论坛。尽管时间已经被手术、出诊、学术会议占得满满,他还是坚持用周末时间亲力亲为给患者做科普。据马翔透露,我国老年黄斑变性患病迅猛增加,患病率达15.5%,而85岁以上患病率更是高达50%~60%,及早筛查非常有意义。总看到扭曲的事物及早筛查黄斑变性 “我68岁了,近年视力逐渐下降,看东西模模糊糊的,最近刚做了眼病筛查,有白内障和黄斑变性,这该咋办?”“我爸今年80多了,看斑马线都是扭曲的,根本没法出门,这是黄斑变性的症状吗?”不少人带着同样的疑问来到现场,甚至90多岁的患者也亲自赶来。究竟黄斑变性是什么病?为啥在老年人中如此高发?马翔主任介绍,眼睛就好像一部世界上最精密的照相机,而眼底担负着如同胶片一样的成像重任。随着年龄增加,这部相机终将老化,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即老年黄斑变性),引起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眼底黄斑功能下降。老年黄斑变性既是一种退行性疾病,也是一个生理现象,是引起50岁及以上人群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很多老人对眼病认识不足,只知道眼睛看不清了,但是不知道筛查黄斑变性。马翔介绍,黄斑区是人视物最重要的区域,干性AMD和湿性AMD是黄斑病变的两大临床问题,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模糊等症状,干性多出现瘢痕、玻璃膜疣,发病率高达88.1%;而湿性则会有出血、水肿的现象,发病率在11.9%左右。 黄斑变性会引起中心视力的急剧下降,带给老年人一个扭曲的世界,看书发现字都是“揪揪”在一起的,风景也是扭曲的。出门时还可能因视功能不佳引起摔跤和骨折,更容易患抑郁和焦虑。马翔介绍,黄斑变性是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下降,由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与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因此,早发现、早检测和早治疗,最大程度维持现有视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高危因素赶紧避免吧 “黄斑变性既然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着人体的衰老,50岁后患病的可能性那么高,平时应该做一些什么去预防呢?”“患病之后所有人都能治疗吗?如何治疗?”正值中年的读者在听到了黄斑变性的症状讲解后接连发问。 马翔主任介绍,除了年龄因素以外中年人应注意避免高危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吸烟是致病的头号高危因素,辐射、汽车尾气、饮食污染等不良因素也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在防护上,光线太强时,应养成戴防止太阳光中蓝光的深色防护眼镜出门,避免光损害;平时饮食可以增加抗氧化剂食物的摄入,如生姜生蒜,紫色葡萄,绿茶,西蓝花菜,喝少量干红,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和其他微量元素。此外,适当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及血压、血脂、血糖和血粘度也十分重要。 目前,黄斑变性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大医一院眼科的医疗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一般来说,治疗黄斑变性要先确诊该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常需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断层扫描)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通常可服用一些改善黄斑血液循环、补充玉米黄素与叶黄素、增加血液中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进行治疗。而对于可能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需积极进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切除、黄斑转移术等手术治疗。所以50岁以上中老年需对眼病进行“年检”,以便于黄斑变性的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失明。问答有眼病葱姜蒜绝对不能吃?马翔认为恰恰相反,像生姜、生蒜、绿茶、紫葡萄等都是含有丰富具有抗氧化特性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补充抗氧化剂可防止自由基对视网膜黄斑细胞的损害,起到组织营养剂的作用。因此除了注重饮食摄入,还应按医嘱加量服用一些与病情有关的抗氧化剂。查出黄斑变性,是不是要戴墨镜?黄斑变性主要为视网膜中心部位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建议强光时患者外戴墨镜以减少光线对黄斑的刺激,尽量不要用眼睛直接看太阳、雪地。但佩戴劣质墨镜不仅不能保护眼睛,反而会伤眼,因此,患者佩戴专业的医疗用遮光眼镜效果更好。请输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