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唐仕波教授(中)主持“黄斑病”论坛并作专题讲话
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于4月13日至16日在厦门召开,会议聚焦眼底病临床研究的热点难点,全面探讨眼底病检查、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状及进展。这是中国眼底病诊疗领域的专业学术年度盛会,也是世界眼底专家的一次交流盛会,将推动眼底病事业的发展和促进眼底病学术交流活动的繁荣。
来自医院集团医院的百余名眼底病专家出席此次大会,并有多名专家受邀参与论坛主持、专题发言和大会发言,再次向全国眼科同行展示了医院集团的整体实力。
▲唐仕波教授作专题发言
医院集团总院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唐仕波教授主持了大会分论坛“黄斑病”的讨论,并发表“PCV患者的精准治疗策略”及“ThechangesofcapillarydensityinmaculaandopticdiscinmyopiceyesmeasuredbyAngio-OCT(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毛细血管密度改变的研究)”的专题发言。
唐教授指出,中国的近视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高度近视,会引起眼底改变,严重损害视力。在“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毛细血管密度改变的研究”发言中,他介绍,他的科研团队正在观察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情况,以此来探知这与高度近视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唐教授还介绍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精准治疗策略,他指出,PCV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PCV患者的治疗方案要个性化和精准化,进行综合考虑、综合治疗,并进行密切的随访。
▲叶楠医生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论坛作大会发言
叶楠:一种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便捷新方法医院眼底病科叶楠主任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论坛作“观察HbA1C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厚度的影响”的大会发言。他介绍,患糖尿病5年-10年左右就会出现视网膜病变,且病变程度会不断加深,最终严重可致盲。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但是,由于患上糖尿病以后的较长时间内,患者感受不到眼部的不适,等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引起眼内出血、出现视力减退、视野变小、视网膜脱离等问题。
叶主任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对照试验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4%-6%)升高,会导致黄斑区厚度的增加,从而增加将来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几率”,因此,可以通过日常监测HbA1C(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来及时获知眼底的情况,进行早期干预,以免引发更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这种新的监测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社区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刘锐医生在“眼底感染”论坛作大会发言
刘锐:眼底感染起病急、发展快、破坏大,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医院眼底病科主治医师刘锐作“感染性眼内炎26例病因及临床疗效分析”的大会发言。
他介绍,眼底感染,特别是眼内炎,一般起病比较急,病情发展比较迅速,对视功能破坏比较大,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常常要行球内容物的剜除术。因而,眼底感染应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此外,内眼术的围手术期要进行规范处理,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用恰当的方法,比如通过玻璃体注药或者玻切联合玻璃体注药等进行有效的治疗。
那么对于患者来说,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保护好眼睛,避免眼外伤,然后要医院进行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邱铭晖医生在“黄斑病”论坛作大会发言
邱铭晖:从尿淀粉酶含量探知红斑狼疮病人眼底病变情况医院眼底病科邱铭晖医生作“elevationofurineamylaseinapatientwithPurtscher-likeretinopathyassociatedwithlupus(合并尿淀粉酶升高的红斑狼疮相关类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大会发言。他作为一名年轻的医学硕士,代表着爱尔眼科乃至中国眼底病医生队伍的新生力量。
他在大会发言中强调,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一旦出现视力下降应医院进行常规的眼底检查,看是否出现了眼底病变。由于红斑狼疮引起的眼底病变发展特别迅速且不可逆。
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检测尿淀粉酶含量来预测红斑狼疮病人眼底病变的情况。接下来,他将就此课题,借助爱尔眼科医院的资源,进行多中心研究,以期获得更科学准确的研究成果惠及广大患者。
▲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引得在场眼科同道纷纷拍照记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