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斑 > 黄斑检查 > 黄斑区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能否作为评价青光眼

黄斑区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能否作为评价青光眼

发布时间:2018-4-20 10:22:13   点击数:
编者按

近年来,眼内血流或者血管调节能力的异常在POAG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随着频谱域OCT结合分光谱振幅去相关血管成像算法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黄斑区域血流灌注指标包括微循环血流指数及毛细血管密度的测定成为可能。

年2月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的一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和结构损伤的研究”应用SSADA-OCT对59例POAG患者(59只眼)进行扫描测量,旨在探讨其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结构损伤之间的关系。

目的

探讨POAG患者黄斑区域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及其与视网膜结构损伤的关系。

研究分组

横断面研究。

对59例入选患者的59只单眼进行OCT扫描

28只眼为早期组

11只眼为中期组

20只眼为晚期组

观察指标

采集患眼黄斑区域视网膜微循环血流灌注指标(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值,检测眼部指标并记录一般信息。使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法和最小显著差数法-t检验分别比较早、中、晚期3组POAG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视网膜厚度及视野损伤程度。使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

结果

一、不同损伤程度POAG患者的黄斑区血流灌注及视网膜厚度比较

注:不同程度青光眼患眼(早期28只眼,中期11只眼,晚期20只眼)的黄斑区血流灌注、视网膜结构及功能

结果一:POAG患眼中期组黄斑区微血管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分别为0.05±0.01和60.8%±7.9%,较早期POAG患眼的血流指数0.07±0.01及血管密度71.9%±4.6%明显减小(t=5.11,P=0.;t=5.05,P0.01)

结果二:POAG患眼中期组黄斑区全层及内层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4.6)μm和(98.4±13.3)μm,也较POAG患眼早期组的全层(.0±12.0)μm及内层(.0±7.4)μm视网膜层厚度明显变薄(t=3.60,P0.01;t=4.06,P0.01);

以上指标在中期及晚期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早期、中期及晚期POAG组视野的平均敏感度(MS)分别为(31.4±2.0)dB,(23.9±4.1)dB,(16.2±8.0)dB,模式标准差(PSD)分别为(1.78±1.34)dB,(6.28±3.69)dB,(9.49±3.26)dB。以上有关视野的两组指标在3组POAG组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0.78,P0.01;F=51.34,P0.01)

二、黄斑区血流灌注变化与结构损伤的关系及各变量间相关强度的比较

注:59例(59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血流灌注指标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直线拟合图,虚线示拟合直线的95%的可信区间。

A示血流指数与视网膜全层厚度

B示血流指数与视网膜内层厚度

C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全层厚度

D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内层厚度

结果四:应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可知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或内层视网膜厚度与黄斑区血流指数、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35~0.71,所有P均0.01)

结论

在POAG的早中期,随着病变加重,视网膜厚度变薄,微循环血流减小,但中期和晚期的视网膜厚度及微循环血流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AG患眼视网膜厚度及微循环血流呈正相关,且视网膜微循环与内层、下方视网膜变薄关系最为密切。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甘露聚糖肽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fengchao.com/hbjc/268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