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目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致盲性的眼病,研究表明,消渴目病的程度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水平呈正相关。
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及视野缺损。本病多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眼科检查常发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水肿、新生血管增殖等缺血性微血管改变。
中医病机:
1.病久伤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生,火性炎上,灼伤目中血络,血溢络外。
2.气阴两亏,目失所养,或因虚致瘀,血络不畅而致内障。
3.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情志伤肝,肝郁犯脾,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
4.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劳伤过度,伤耗肾精,脾肾两虚,目失濡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消渴目病属于中医“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晴”、“血灌瞳神后部”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目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壁、减少水肿和渗出且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一)、辨证施治:
1.阴虚燥热
症状:眼底查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燥,凉血化瘀。
方药:玉泉丸合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2.气阴两虚
症状: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利水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3.脾肾两虚
症状: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等;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浊脂膏,严重者尿少,面色晄白;舌淡胖,脉沉弱。
治法: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加味肾气丸加减。
4.瘀血内阻
症状: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殖膜;兼见胸闷,头昏目眩,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5.痰瘀阻滞
症状: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殖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视网膜增殖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祛瘀。
方药:温胆汤加减。
(二)、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可配合针灸、电离子导入(丹参、川芎嗪)、光凝、玻璃体切割术等疗法。
(三)、内科基础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等。
●限制主食量,但不能过分,以免造成饥饿状态。
●要少吃多餐。
●忌食各类糖类和甜食食品。
●多食茎叶类蔬菜,多食粗纤维类,低脂肪膳食。
●限制食用油脂、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多食品。
●禁止饮酒,特别是烈性酒。
●杞子、山苭、荠菜可煎汤代茶,经常服用,能降低血糖,也有降低血压作用。
(四)、护理
应定期进行眼科随访,出血较多或反复出血者,避免剧烈运动;不可过用目力;生活规律;戒烟酒。
医院眼科致力于打造福建省最大的中医眼科诊疗中心。
守护您的光明,是我们的责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