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近日在BTK抑制剂新药奥布替尼上市发布会上,系统介绍了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近些年的发展态势。
年是中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收官之年。作为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项于年启动实施,旨在使中国从以仿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创制为主,实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据统计,该专项支持了多个课题,中央财政投入亿元,加上企业投入、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取得了丰硕成果。
重大品种研发硕果累累,一年新增15个I类新药
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重大品种研发取得累累硕果。
据陈凯先介绍,—年,中国诞生了41个I类新药,其中年新增10个。年中国新增12个I类新药,年新增15个。“整个重大专项预定的目标应该讲是全面地、比较好地完成了。”陈凯先说,每年全世界出几十个I类新药,多的年份五六十个,少的年份二三十个,最近几年,中国每年都有十几个新药上市,“中国一个国家能在全世界格局中间占到十个、十几个这样的份额,表明中国药物创新的能力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
新药不仅数量在增加,有些创新水平还相当高。“比如罗沙司他,首先在中国上市。这标志着中国在药物研发中,不但有跟在国外后面追赶的,也有一些在国际上是走在前面的。”陈凯先说。
年,中国开始实施新的药品登记办法,要求国产I类新药有新的化学结构,从国外仿制进来的不算新药。“年到年,23年,中国够得上这个条件的创新药是5个,差不多5年出一个。”陈凯先说。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也深有感触:“年我刚回国,当时中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提出时,国内声音繁杂,很多人持有怀疑态度,因为中国的基础太差。但是年到现在,出了60多个I类创新药。这个改变是不可思议的,让人感动。”
创新药代替进口药,大大降低了药品价格,为节省医保支出、降低患者负担做出了巨大贡献。“像康柏西普融合蛋白类药,治疗眼底黄斑变性,在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越了国外的进口产品。还有像丹诺瑞韦钠,针对病毒性肝炎。过去这样的疾病没有办法根治,用药之后效果不错,一停药就反弹。前几年中国研发出丹诺瑞韦钠,在这个领域实现根治,打破了丙肝药物市场被跨国药企垄断的局面。”陈凯先说,“还有奥布替尼,是潜在同类最佳的BTK抑制剂,有更加精准的靶点选择性,能做到90%以上的显著抑制率,而对其他的激酶没有抑制作用,选择性非常好,有很好的安全性和优异的疗效。”
药物创新体系初步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中国初步建成了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包括综合性平台、企业平台和单元平台等。
围绕原始创新和药物研发链条的不同阶段,新药创制专项布局建设了一系列技术平台,初步建成了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的源头创新,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网格化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这些平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药物研发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性。“中国不仅技术能力提升了,在遵守的规范、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使得我们能顺利融入到国际新药研究这样大的环境中。”陈凯先说。
在新药创制专项的带动下,中国医药创新投入持续上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力地推进了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极大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过去中国从来没有企业能进入到世界医药50强。年发布的榜单中,美国有15家,日本有10家,中国和德国一样,都有4家,世界排名第三,这标志着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进步。”陈凯先说,“当然我们也知道,中国这4家企业还比较小,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让中国医药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陈凯先指出,中国国产药品和疫苗获得国际准入、国产药品到国际做临床试验数量持续增加,技术平台国际认证与国际接轨,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国际成果转让与合作更加广泛,“最近我们有几百个品种的药品可以到发达国家市场去试验,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总体而言,重大专项实施10多年,中国的药物创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在国际上引发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