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步履不停》是一部家庭治愈系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8分。该片被评为第22届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是公认的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恢宏壮阔的场面取景,有的,只是一个平凡的,能找到我们自己影子的底层家庭故事。还有对生活哲理丰富独特的解读。
夏末季节,横山家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夺目,几只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着。主人公横山良多带着继子与新婚的妻子一同返回位于日本湘南海边的老家。姐姐一家早已在父母家里等候。
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
沁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拿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寿司和鳗鱼饭之间,大家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
良多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他人生中全家人最后一次的全聚时刻。
横山良多的父亲恭平,是小镇已经退休的医生,他时时牵挂着自己诊所内的事务,期盼着周边的人仍旧称呼他一声老师。
品学兼优的长子纯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却在15年前为救落水儿童而溺水身亡。从小就不如哥哥优秀的良多执意远离父母生活,已过40岁的他没有任何行业证书,再一次失业后,他艰难地寻找着工作。
丧偶的田香里带着自己10岁的儿子嫁给了良多,良多一方面觉得人生大事完成,父母不用再催婚自己了,一方面又急于知道,父母对于自己婚事的态度。
他在回家的车上想着——如果可以,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逃离那个家,土地和房子全让给姐姐,我也不觉得可惜。
果然,顽固又偏执的父亲依旧不参与家务,坐在自己曾经的诊所里感怀过往,直到午饭时才出来与家人们碰面。
自以为事业是男人一生中最重要事情的父亲,轻描淡写地询问良多生活过得去吗?,自尊又自卑的良多只能含糊回应。絮絮叨叨的母亲催促着良多去补蛀牙,对于新儿媳田香里的态度客气热情又暗含不满意。
家宴上,母亲说起了多年前孩子们偷摘邻居家玉米回家,结果邻居觉得今年丰收满满,亲自上门送来玉米的趣事。
那个时候纯平就跳出来说,早知道这样,我们就不用去市场买玉米了。妈妈模仿着大哥的语气说。
纯平在那种时候脑筋动得特别快。父亲也怀念地说,眼中散发着温柔的神情。
家里人在愉快地回忆着往事,只有良多心里充满了不满与委屈,因为只有他自己记得,那句不去市场的聪明话,是他说的,不是哥哥。在父母的眼中,哥哥永远比他好。
不像哥哥那般优秀,去做医生的人生,就是没有前途的人生吗?没有娶一个一婚的女子为妻,就是不幸福的婚姻吗?
听着里屋姐姐给孩子们读着自己小时候想当外科医生的作文,良多的情绪爆发了,他冲上前撕毁了作文,并对父亲说我不想当医生,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也不会让他成为医生的!
外刚内柔的父亲呆坐在椅子上喃喃反正我也等不到20年了。
影片为我们直面展示了家庭矛盾——隔辈间不可调和的代沟。
代沟是什么?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这样写到——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旧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经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
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此刻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了。
——你看,代沟,就是这么话不投机三句多。
道理是这个道理,语言风趣也犀利,只是,在家里和自己的亲人说理,却只能两败俱伤。
心理学界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何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去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人间需要互相包容理解,需要共情的换位思考,才能实现团结和睦。
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与子女,这是一种天定的缘分,我们可以选择的,也许只有,彼此间的尊重。
横亘在父母与良多心间的,除了隔辈间价值观相左的代沟,还有一个,就是良多的自我认知。
事事与哥哥相比却事事不如哥哥,使良多从始至终敏感自卑。其实,父母亲对于哥哥如此的肯定,重点不在于他的优秀,而在于记挂那份割舍不断的亲情。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死去的哥哥,无法延续的爱的补偿。
电影中有这么一段情节,被哥哥救起的男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相扑身材的平庸打工者,他每年忌日都到横山家追念感激纯平,大热的天汗流浃背,说话也紧张局促。
明年就不用让他来了吧,他也怪可怜的——良多事后对母亲说。
母亲收起笑容,慢慢地说不,我们每年都邀请他来,这样他就不会在多年后忘记纯平的死。如果连可憎恨的对象都没有,我感到更痛苦。如果他不痛苦,那痛苦的就是我们。
看,也许有点自私残忍,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就是自己的天!我的优秀的纯平被你夺走了,永远夺走了!你,就是可恨的人!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这样深情执念的。
只要家里人不忘记死去的纯平,他的灵魂会变成黄色的蝴蝶,就能够认出父母家人,飞回到家里面来看一看。扫墓回家的路上,母亲告诉了良多这个传说。
那天下午,家里正好飞进来了一只黄斑蝶,它兜兜转转地落到哥哥的遗照上,纯平,纯平,你回来了吗?母亲深情凝望着蝴蝶,一时之间泪流满面。这个细节,令我久久难忘。
母亲也是爱良多的。
她没有答应姐姐一家搬回老家的宅子住,就是害怕良多他们日后不方便回老家了。
她悄悄地告诉小儿子如果觉得婚姻不合适,趁着没有孩子呢,离婚合适。
三年后,父亲去世。
第四年,母亲脑出血,老年痴呆症持续恶化,她忘记了父亲,忘记了哥哥姐姐。当守候在病床的良多慢慢张开自己的嘴巴,像过去那样对母亲倾诉到您看,我的蛀牙呀,又多了几个了!
年迈的神志不清的母亲,居然喃喃地答道:良多啊,早就叫你去拔了蛀牙的,蛀牙可是一个传染两个的呀……
这一次,轮到良多泪流满面。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根据阿德勒心理学说,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不是遭遇本身,而是我们自身赋予遭遇的意义。这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人生,取决于当下。
如果自己勇敢一点,上进一点,那么完全可以做个快乐的走自己路的良多。最重要的,记挂着哥哥的父亲母亲内心深处,也是含蓄深沉的爱着自己的。
曾经的一家之主,说一不二的父亲去世了,他反复和良多相约,一起去看一场足球赛吧!
然而,没有机会了。
曾经的唠叨细心的母亲,盼望着良多也买个车子回家,带着她四处转转,车子后来买了,母亲,却也不在了……
年轻人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作为一名大导演,为什么要创作这么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作品呢?
导演是枝裕和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故事,一个没有事发生,却很有趣的故事。大家的人生中,并不会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包含着从容的人生感悟。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啊。
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亲情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