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退化是年长者头号的致盲杀手。研究发现,黄斑退化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5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人就会有1~2名黄斑退化病人,而随着年龄增长,7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会上升超过3倍。
今天,小编将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黄斑退化的那些事儿,如果您家中也有年纪较大的长辈,记得让他们多多留心啊!
1
什么是黄斑
眼球后部视网膜最中央的一块小区域称为黄斑,这个区域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因此而得名。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眼睛感光的重要部位,一旦发生病变或有损伤,视力就会急速减退,眼睛所看到的影像中心会变暗或扭曲,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时甚至会失明。
引起黄斑区域病变的疾病有很多,其中以黄斑退化最为常见。可以说,黄斑退化是年长者视力障碍的头号杀手。
2
为什么会出现黄斑退化
年龄和老化与黄斑退化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除了年龄因素外,黄斑退化的原因还包括:
①吸烟;
②高饱和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
③长期接触猛烈阳光;
④患有血管系统疾病及高血压;
⑤其中一只眼睛已患有黄斑退化;
⑥家族成员曾患此病。
3
黄斑退化如何致盲
黄斑退化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干性黄斑退化最主要的病征是眼底视网膜内出现黄色小点状的沉积。多数的黄斑退化病人都属于干性,他们没有明显的病征,患者经历的视力减退也较慢和较少。不过,干性黄斑退化患者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病情一旦恶化,便有机会转变成湿性,而湿性黄斑退化是常见的致盲眼疾之一。
干性黄斑退化眼底照:可见视网膜上出现米黄色粒状沉积物,如蓝色箭头所示。
湿性黄斑退化,其成因是脉络膜出现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称为“脉络膜血管增生”),这些新生的脉络膜血管容易渗漏和出血。若不妥善处理,血液和渗出物会于黄斑区积聚,破坏区内的感光细胞,最终导致不能弥补的视力受损。
PCV患者眼底照:PCV是湿性黄斑退化的一种,视网膜上没有米黄色粒状沉积物,却出现积聚血块和渗出物,如蓝色箭头所示。
相比于干性黄斑退化,湿性黄斑退化恶化得更为迅速,而且会导致更严重的中心视力丧失。在湿性黄斑退化的患者中,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其中一只眼睛突然发生视力障碍,另一只眼睛正常或处于病变早期,几年后也发生同样的病变。因此,如果病人不幸有一只眼睛出现了湿性黄斑退化,就更要小心保护相对健康的另一只眼睛了。
4
黄斑退化有哪些病征
一般来说,干性黄斑退化并没有明显的病征,而湿性黄斑退化的病征包括:
①中央视力模糊;
②景物变形,如直线变成波浪型;
③视物中央出现盲点或暗点。
视物中央出现盲点或暗点
由于黄斑退化早期的病征并不明显,导致不少患者延误就医,造成黄斑区的视网膜感光细胞被破坏,视力永久受损。
5
黄斑退化的自我诊断
黄斑退化可透过临床眼底检查诊断出来。除此以外,我们平时也可以用“阿姆斯勒方格表”做自我检查,如果发现直线出现空缺、扭曲或在中心范围出现黑点或暗点,则有可能患上黄斑退化,应医院做详细的眼睛检查。
阿姆斯勒方格表
用阿姆斯勒方格表
自我检查黄斑退化
步骤1:把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光线要充足及平均。
步骤2:老花或近视人士,需要佩戴原有的眼镜进行测试。
步骤3:用手盖着左眼,右眼凝视方格表中心的黑点或暗点。
步骤4:重复步骤1~3检查左眼。
步骤5:当凝视中心的黑点时,发现方格表中心出现空缺或扭曲,就可能是眼底出现毛病的征兆。
结语
黄斑退化是长者常见的眼疾,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吸烟、少吃高饱和脂肪及高胆固醇的食物、避免眼睛长时间接触猛烈阳光,都有助于减少患上黄斑退化的几率。另外,一旦出现疑似黄斑退化的症状,务必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行咨询、预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