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斑 > 黄斑专家 > 读庆历四年秋有感

读庆历四年秋有感

发布时间:2021-11-30 17:33:45   点击数:
白癜风可以做漂白吗 http://m.39.net/news/a_9256899.html

本文约字

阅读需15分钟

读过夏坚勇的《绍兴十二年》,进而读他的《庆历四年秋》。这本书依然采用以某一年为切入口的写作方式,试图还原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此书虽然是写故事,但许多笔墨放到了人物上。每个人在这场变革中,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加上性格使然,而导致不同的命运。当我读完这本书,掩卷长叹,不禁想起电影《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中的一句台词: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旧与新

这一年是北宋庆历四年,岁在甲申。自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已经八十四年,而距靖康之难北宋覆亡还有八十三年,也就是说,在北宋王朝的历史上,这一年恰好处在中点上。

《将进酒》对宋史略熟的人都知道,此时的北宋正处于“十字路口”。为了应对“危机”,庆历三年(年),宋仁宗下定决心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的原因大致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历史原因,这是旧问题;一个是现实原因,这是新问题。旧问题是常说的“三冗”:“冗员”、“冗兵”和“冗费”。“冗员”是指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行政效率低下,且每年都在增加官员;“冗兵”是指北宋采用募兵制,由朝廷花钱养兵,但兵多而不精;“冗费”是指除了官员和军队的财政开支,还有对外的“和平费”和皇帝一家的“日常开销”。新问题是“内忧”和“外患”。“内忧”是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需要朝廷四处救火;“外患”是宋夏两国开启战争,宋朝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物资,但朝廷入不敷出。如果归纳宋仁宗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致分成三步:搭班子、定措施、促改革。第一步是搭班子。

吕夷简退休后,仁宗调整了执政班子,章得象和晏殊由枢密院调中书省,同为宰相,枢密使由杜衍担任。这中间,章得象和杜衍已年过六旬,晏殊五十多岁,都是持重而守成的老官僚。仁宗的用意是,这几个人其实相当于“影子内阁”,用这几个虽不会有多大作为却颇具兼容性的老臣主政,可以为即将进入二府的新锐人物提供最大的施展空间。在他的心目中,被寄予厚望的新锐人物是:范仲淹、韩琦和富弼。

《吹皱一池春水》这一年,范仲淹54岁,已过天命之年。多年官场的沉浮,让他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去引领这次改革。这一年,韩琦35岁,宋夏战争中,他前期力荐主动进攻,但由于宋军败多胜少,后期认同范仲淹的“稳固防守”战略思想,逐渐扭转劣势,赢得军民和朝廷的信任。这一年,富弼39岁,已近不惑。宋辽和谈中,他从宋廷角度出发,据理力争,为朝廷赢得尊重,让宋辽之间重新获得“和平”,因此获得仁宗赏识。同时,宋仁宗又提拔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在宋朝,谏官的职能可分为内谏与外谏两部分:内谏是对君主的监督,给他提建议;外谏则是对朝廷官员的监督,为皇帝提供信息,成为"耳目之官"。在这个班子中,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进行顶层设计;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人负责监督实施。这些人无论是政治阅历,还是年龄层级,看起来都很合理,这似乎说明宋仁宗是想做点事的。第二步是定措施。当西夏请求议和,宋夏战争便告一段落。宋仁宗于是让范仲淹、富弼等人出具改革措施。不久,两人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十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整顿吏治,七事;发展经济,二事;加强军备,一事。可见这是一场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不要一听到“政治”这两个字就以为多么神圣堂皇,政治是什么?一本《魔鬼辞典》中这样定义:“一种假装成不同原则的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原则”只是标榜,“利益”才是实质。或者说,大喊大叫的是“原则”,耿耿于怀的则是“利益”。这正是政治改革的难处,一旦触动了已然固化的利益,谁也不是沉默的羔羊。

《吹皱一池春水》如书中所述,此次改革的重心是吏治整顿,试图解决“冗官”问题。但当这些政策实施后,对当前官僚集团的特定人群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利益”冲突,这些人开始反击,阻扰改革。但是,范仲淹等人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改革“举步维艰”。第三步是促改革。想要一项政策能够真正执行下去,就必须选择突破口,一把手要亲自抓细节,强监督,才能确保落地。这个过程,通常要树立样本,一是给大家信心,二是让大家模仿。

欧阳修在五月的上书中曾提出选派按察使,对官员的能力和政绩进行考核。按就是巡行,察是审察,边走边看,也就是巡视的意思。朝廷当时没有采纳。现在为了推行新政,作为配套措施,按察使应运而生。第一批先任命了三路按察使——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规模略大于现在的省级建制——分赴京东、河北等地巡视,由他们根据巡视情况提出升迁或罢黜官员的建议名单,上报中央。

《吹皱一池春水》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上,由于新政是吏治整顿,所以阻力相当大。此时已经54岁的范仲淹虽然想有所改变,但复杂的政治环境,加上自身的局限性,又让他无法真正放手一搏。

范仲淹这个人既是理想主义者,又相当世故,他想用世故的手段达到理想主义的目标。作为政治家,这通常是比较讨巧的做法。新政从朝廷的人事制度入手,但人事这东西太敏感,一旦触犯了“人”的利益,这“事”就不好办了。最常见的遭遇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所有的“对策”皆字正腔圆句句真理——字正腔圆地瞒天过海,句句真理地贩卖私货。最后是“对策”堂而皇之地上位,原先的政策变味了,甚至走向了反面。

《菩萨蛮》看似很完美的一切,在执行过程中逐渐脱离原来的模样。众多角色相继出场,又陆续退出舞台。在这个名曰“庆历新政”的故事里,留下了许多莫可名状的故事。广义上讲,从庆历三年(年)九月范仲淹等人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始,到庆历五年(年)八月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这个历时约两年的改革就此结束。君子与小人历史书上,对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纳到以下三条:一是宋仁宗的主观意识不强。无论古代还是近代,一把手的意志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不能始终如一,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非常的手段,那么改革多半“无疾而终”。宋仁宗在改革遇到困难时,想的更多是“官家”的权力制衡,因此也就丧失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机会。二是改革的措施及推行方式缺乏整体规划。改革就是打散原有的利益重新洗牌,这里面必定有很多“禁区”。范仲淹作为改革的主要参与者,遇到问题,想以人情世故作为手段,试图达到法制的效果,这显然是不能成功的。另外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去推动政策落地。比如当一大批官员被迫下岗,如果社会没有相应的“保障”或“发泄”渠道,这群人肯定会“造反”。三是保守派的强大。由于改革的主要对象就是官员,那么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挠这种变革。加上新政派在推进过程中的不成熟,让“朋党论”成为自身最大的“污点”。在以维护皇权的社会中,党争如果引来皇权的猜测,那么就只有接收失败的结局。

四月初的一天,两府执政都在场时,皇上向大家出了个题目:“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他当然希望下面的人作出“君子不党”的回答,哪怕他们口是心非也好,因为那毕竟是一种承诺,也是作为人臣者对一项基本政治操守的重申。

范仲淹的这个回答,意在敲打被皇上视为重大政治原则问题的“朋党理论”。关于朋党,这原先是一个板上钉钉的问题:君子不党,结党者必有祸心。经范仲淹这么一说,却变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朋党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什么人结党,是君子之党还是小人之党。

《干卿底事》此事过后不久,欧阳修写了一篇著名的《朋党论》。在这篇文章中,他旁征博引,证明“小人无朋,君子有党”的论点。

《朋党论》是欧阳修上呈仁宗的,仁宗看后的反应如何呢?没有说。

没有说不等于没有话说,只是还没到要说的时候。那就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皇上的想法是,即使没有毛驴,但只要自己有唱本,照样可以走着瞧。

唱本者,祖宗家法也。

《干卿底事》很多事情,一把手不表态并不表示默许,更多的情况是他目前觉得时机不成熟。只要时机成熟,一把手说对就是对,说错就是错,别人没有申辩的余地。庆历四年(年),欧阳修36岁,他才华横溢,有一大批文人追捧。但是文章写的好并不代表政治智慧高。在“朋党”这个问题上,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官场上混的人物,政治敏锐性都极强。由“朋党论”引发的论战,表面上似乎没有波澜,但实际上已指明了方向。保守派的策略就是用“朋党”来证明新政派的动机不纯。他们只对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进行人身攻击,尽量不针对具体的改革措施。在保守派一波波的攻势下,宋仁宗也逐渐放下了坚持。君子党而不群,小人群而不党,难道就不可能么?政息与人亡《岳阳楼记》的全文,我已忘却大半。但是开头的那句话却朗朗上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滕宗谅就是滕子京。其实这个人并非庸常之辈,按当今组织部门的用人标准,他绝对属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吏,唯一不足的是“常出事”,因此麻烦不断,经常处于争议的旋涡之中。

《干卿底事》滕子京由于“泾州挪用公款案”(后查实纯属冤案)深陷其中,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上书求情,使得他仅官降一级,被贬为凤翔府知府,后又贬为虢州知州。庆历四年(年)春,御史中丞王拱辰不断上奏参劾,其被贬知岳州。

到此为止,滕宗谅事件尘埃落定。不能不说,在这次事件中,范仲淹道义上是失分的,他那种为朋友奋不顾身“横身挡之”的做法,可能会过早地唤醒仁宗对“朋党”的警惕,从而给正在推行的新政笼上一层阴影。

《干卿底事》很多时候,当事人的一些行为可能并无深意,但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有了其他含义。在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暗示下,许多故事便发生了。而且,故事的走向很可能超出当事人的想象。比如在中国的一些政治事件中,借刀杀人、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等手段层次不穷。如果没有一双慧眼,很难透过迷雾看到真相。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在滕子京的这件事上,就算是已过天命之年,在政坛上起起伏伏的范仲淹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庆历四年二月,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庆历四年六月,夏竦开始攻击“新政派”。他让婢女模仿石介的笔迹,诬告富弼想要行废立君主之事。宋仁宗没有表态,但是预感到危险的范仲淹和富弼上书申请巡视边防,离开中央。我们只能猜测,他们明知道这一举动会引起宋仁宗的猜忌,但还是坚决离开中央。或许他们已经知道“新政”已经无法推行下去了。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离开中央,前往西边。路过郑州时,碰到老宰相吕夷简,两人虽政见不同,但还是见了一面。

吕夷简问范仲淹为什么要急于离开朝廷,范不好说夏竦打小报告的事,只说是想经制西事。吕夷简则认为,想经制西事,还是在朝廷更方便。一旦离开了中央高层,失去了权力的魔杖,想办事就更难了。吕夷简精通官场中的钩心斗角之术,在他看来,即使就明哲保身而言,离开朝廷也是错误的。宋代采取二府班子集体觐见皇帝的制度,极少有个人面见皇帝、独进谗言的机会。范仲淹离开了朝廷,就给了政敌在皇帝面前诽谤攻击他的机会,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就很难说了。

《添字丑奴儿》

庆历四年八月,富弼也离开中央,担任河北宣抚使。

庆历四年九月,宋仁宗罢免晏殊的相位,提杜衍为宰相。晏殊是富弼的老丈人,也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引荐人。庆历四年十一月,监进奏院苏舜钦发起的秋赛宴会,与会者十几人都是范仲淹引荐的青年才俊。由于聚众赛诗中含有诽谤周公、孔子的敏感字眼,而被全被降官处分,其中苏舜钦的处罚最重,朝廷对他永不叙用。苏舜钦的另一个身份是杜衍的女婿。庆历四年秋,真是多事之秋。但这还没有结束。庆历五年一月,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出知兖州。庆历五年三月,韩琦罢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至此,庆历新政的主要操盘者全部被逐出中央。同时,新政的部分改革措施被废除。庆历五年八月,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对大多数官员而言,新政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除了自我奋斗外,还要看历史进程。当新政失败,这些人必须接受各自的命运。这大概就是“政息人亡”。古人常说“人亡政息”,但大多数情况还是“政息人亡”,文字前后顺序不一样,每个人的命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庙堂与江湖被罢免的苏舜钦离开东京,选择了苏州,而没有回老家四川。他在这里买了一所园林,修了沧浪亭。试图与庙堂划清界限,独自享受江湖乐趣。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舜钦的一腔愁绪凭何寄予呢?范仲淹在邓州,富弼在青州,韩琦在扬州,欧阳修在滁州,王洙在濠州,陆经在袁州,老丈人杜衍在兖州,石介的墓则在泰山脚下的奉符。

《秋水江湖》宋朝对文人是厚待的。这些被罢免的官员,在生活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政治迫害。他们很多人在一生中,多次会因为政治原因而奔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当文人们习惯了这种变动,经常在江湖之中借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由于新政而罢官的这些人中,比如范仲淹、欧阳修、晏殊、苏舜钦等。他们职场失意,文场得意,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文章。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这篇名作如果少了这一段,就失去了光芒。作为一名官员,作为一名文人。他骨子里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想要实现国富民安。但是,北宋的现状让他无法实现这一切。人生在世,无论是齐家治国,还是独善其身,都会遇到很多困难。面对困难,难免有困惑。有人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又有人说知其可不而为之。但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有一点理想,并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当我们能够参透一些人生道理,或许就能从容的面对世俗的“烦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为人的一种大智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为官的一种精神。当范仲淹在江湖上漂泊时,韩琦也远离庙堂被贬到了扬州。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扬州府衙里从八品的签判,前几年刚刚进士及第。此人不修边幅,热爱读书。他叫王安石。此时的他还未展露头脚,仅仅是一名基层官吏,属于他的舞台还要等到24年后。在后来的故事里,这些庆历新政的“老人”,比如欧阳修、富弼、韩琦。他们将和王安石上演又一场“旧与新”的争论。许多“庆历新政”中发生的故事换了副面孔又在重复上演。在这次交锋中,一些“老人”基于自身的政治角色从“新政派”变为“保守派”,这种身份转变颇有戏剧性。或许他们从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的影子,又或者想起了“庆历新政”中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惆怅,曾经的不甘。当王安石被迫离开庙堂,距离北宋灭亡的时间还有41年。也就是说,在北宋王朝的历史上,那一年大约在四分之三处。一切都似曾相识。不管身在庙堂,还是身在江湖,这都是人的故事,也是不断重复的故事。庆历新政就这样结束了,但似乎又没有结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fengchao.com/hbzj/1050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