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到过银河系的边缘,就不会允许自己的世界里只有月亮”。
四年前,医院的一起暴力伤医事件震惊了全国,成为公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痛。然而,逆境中的陶勇医生并未被阴霾所吞噬,他以坚强的意志和医者的仁心,重新站在了医疗事业的前线。不仅在医疗知识科普领域贡献力量,医院安检制度的建立,确保医患安全。陶勇医生的坚持与勇气,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据《北京日报》报道,陶勇医生已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与成果转化,他不仅重拾手术刀,更以“智德”公司为平台,致力于将先进的眼科诊疗技术带给更多需要的人,以科技的力量守护光明。
在医疗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高层次、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理人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跟不上科技与产业的快速迭代,医疗科技产业亟须创新人才的注入。四为深刻洞察这一需求,推出了[T-SCHOOL丨医疗科技CEO培养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高端人才的学习交流平台,为产业输送具备终身学习与成长能力的管理精英。4月27日,项目线下推介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博士,分享他多年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及创业经历,揭示眼科精准诊疗的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
此外,项目将于年5月19日隆重推出先导课,届时,医院血管外科全军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郭伟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高小榕教授将出席分享,深度探讨临床成果转化与医疗科技创新,欢迎各位未来的“医疗科技领军CEO”参与、转动创业齿轮!
01.十年磨一剑
一位患者的重生与眼科医生的坚持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病例,这个病例也是我选择重返眼科这条道路的契机。
大约在年,我遇到了一位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患者。他当时骨瘦如柴,但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位患者因视物模糊而求医,尤其是他的一只眼睛视力出现了问题,而另一只眼睛的视力尚属正常。经过仔细检查,我发现在他的眼底黄斑区——这个视力最敏锐的区域附近,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坏死灶和少量出血。尽管病变非常轻微,但这一刻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应该进行干预治疗。
这位患者的眼底虽然出现了异常病灶,但黄斑区尚未受损,仿佛一个人正站在悬崖边上,尚未跌落。救还是不救?在视力尚好的情况下进行治疗,万一无法控制病情,患者可能无法理解并接受视力进一步恶化的结果。然而,如果放任不管,我又感到自己仿佛在见死不救,内心充满了内疚感。
在这种两难境地中,经过反复权衡和纠结,我最终决定勇敢地进行治疗。由于眼底的病变局限于眼球的几个小区域内,因此我选择了眼内液穿刺的方法进行检测。这一操作极具挑战性,因为眼球内的液体量非常少,且患者往往免疫力低下,穿刺过程中存在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严格的消毒和麻醉条件下进行了穿刺操作。当时并没有现成的试剂盒可用于化验,因此我不得不自行设计引物并进行扩增。幸运的是,我成功地找到了病原微生物——一种双链DNA病毒,即巨细胞病毒。这一发现为我们指明了治疗方向,避免了可能的治疗误区。
在确定了病因后,我立即向患者眼内注射了抗病毒药物。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病毒的载量明显降低,病灶基本吸收完毕。尽管患者的视力前后并没有变化,因为治疗前黄斑正常,治疗后黄斑还是正常,但我内心仍然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做了一件勇敢的事情,帮助了这位患者。
然而,我也意识到患者可能并不会对此感激涕零,因为他可能并未意识到这次治疗的重大意义。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自己所做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的预测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善良和勇气去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在年,我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劫难。康复后,我收到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