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区北关的钧台和八卦洞一带。年发现,钧窑不见宋文献记载。明代《宣德鼎彝谱》才将钧窑纳入宋五大名窑,其创烧于唐,兴于宋,北宋晚期是其鼎盛时期,为宋徽宗时烧造御用瓷器,金元时期钧窑烧造,但技术等有所衰退。特征:
1、胎以灰色为主,胎质粗糙厚重;2、釉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其青色多近于乳浊状,不透明蓝色。因釉料中含有铜,故釉色呈现天蓝、天青、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不规则的彩色斑块。3、其主要产品是铜红釉瓷,可分大红色、海棠红、玫瑰紫、茄皮紫,即在青釉中掺入铜元素,再还原气氛中烧造,蓝中带红或玫瑰红的窑变釉色。蓝中带红,美不胜收,且件件不同。4、器型上,钧窑器品种繁多,有盘、碗、炉、花盆、盆托、出戟尊、鼓钉洗、钵等。,以陈设器物为大宗。5、钧窑瓷器釉面常有不规则流动状的走泥纹或开片,它是判定钧窑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钧窑开创的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再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来的陶瓷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注:如考生参加文博专硕研究生考试,答上述部分即可。下面拓展延伸部分,供读者延伸学习。
以禹县钧台、八卦洞为中心产区的官钧瓷烧造代表了钧窑的最高水平,传世有许多北宋宫廷专用品,制作精美,有的底部还刻有一至十的数码。钧窑瓷釉以铜、铁为呈色剂,所烧产品均为乳浊釉,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色泽。上海博物馆馆藏钧窑珍品展示如下:
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北宋(公元-)器型是宋朝鼓式洗的代表。口沿箍线清晰,器身上下有鼓钉二圈,鼓钉突出、饱满。器腹斜收,三只兽形足外撇,内收外撇使器型丰富生动。此玫瑰红釉十分难烧,釉中含适度的微量氧化铜,才能烧出这种颜色,但实际产品呈现纯正的玫瑰色并不多。洗内天蓝色中有蚯蚓走泥纹,条纹细而呈蜿蜒状,原为烧造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后来成了鉴定宋钧的依据之一。器底塗芝蔴酱色釉。
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北宋(公元-)盆托,常与花盆配套使用,上承花盆。此盆托为海棠花造型,花口为四瓣,器身较浅,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式足。内外壁釉面为月白色钧窑天蓝釉八角龙把杯金(公元-)杯高5.1厘米,口径10.3---8.2厘米。杯作八角形,直口,浅腹略鼓,腹以下渐收,平底。一侧附一环形把,把上塑龙首。胎质紧密。器内外施天蓝釉,釉色乳浊失透。口沿釉薄,下腹部及底露胎。此杯造型特殊,制作精巧,为钧窑中的少见之作。
钧窑天蓝釉红斑碗金(公元-)
碗大口微敛,圈足稍高,器内外施天蓝釉,釉面有不规则红斑数块,釉色莹润,釉面肥厚,有气泡、纹片,口沿釉厚处微露胎褐色,天蓝釉与红斑相映成趣。
钧窑月白釉荷叶盖罐金-元初(公元-)
外敷浅青白釉,烧成后色泽淡雅,又称“月白”,腹下部及足露胎。敛口,鼓腹,圈足,卷边荷叶形盖,叶沿和叶中心微露黄褐色胎。叶盖造型自然轻巧,罐身丰满敦厚,相映成趣。
钧窑天蓝釉方瓶元(公元-)
高29.4厘米,口径7厘米。通体呈方形,平沿外折,颈腹呈弧线形相连而成,下腹外鼓,至底内收,附台阶状方足,足外撇,形制凝重新颖,传世颇为少见。胎骨厚重,尤以底部为甚。通体除足端处无釉外,余皆施天蓝釉,釉面光亮凝厚,有密集的气泡和开片。器底胎釉交接处釉呈垂流状,器身折楞釉薄处微显胎褐色。这类在器底部亦施釉的钧窑器在元代并不多见,当为传世元代钧窑器中的上乘之作。
文博考研!一路有我相陪!
更多消息请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白癜风能治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