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斑 > 黄斑专家 > 推荐黎晓新教授谈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推荐黎晓新教授谈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布时间:2018-10-9 19:00:21   点击数:

在眼科大会“全体大会”上,医院黎晓新教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学发病机制新进展”的汇报。主要亮点包括首次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监测AMD易感基因;中国主导的多中心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易感基因;首次发现UBE3D与国人AMD相关,并进行了功能研究,部分解释了玻璃膜疣(Drusen)的形成。

关于老年患者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从年至今,进行了很多临床研究,证实和揭示了CFH、HTRA1、C3、ARMS2等基因。这些基因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有关,如CFH、APOE、DDR1;第二类与慢性炎症有关,如CFH、C3、CFI、C2、CFB;第三类与新生血管有关,如VEGFA、HTRA1-ARMS2、TGFBR1。已知Drusen是AMD重要的早期表现,但是目前上述基因均不能很好地解释RPE-Bruch膜复合体附近的异常沉积,也尚未发现与Drusen直接相关的易感基因。

在计划支持下,由医院眼科中心暨眼科研究所主持,联合新加坡、日本、香港以及第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共同进行了AMD相关的国际多中心研究。首次运用外显子组测序,相比于既往研究的检测方式,该方法可检测编码区所有基因变异,较为经济高效。

第一步,首先对例受试者进行外显子测序筛选,其中使用例AMD样本、例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了53个新发现的错义突变,P10-4。

第二步,扩大样本,对例AMD样本和例对照进行再次验证,发现UBE3D基因,P=3.57×10-6。

第三步,在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继续进行验证,发现UBE3D基因与AMD发病相关。将以上结果进行meta分析,证实UBE3D基因的rs位点与AMD显著相关,P=1.46×10-9。

研究团队对UBE3D基因功能进行了验证。通过构建UBE3D基因敲除小鼠,发现所有UBE3D-/-纯合子小鼠均在胚胎期死亡;使用UBE3D-/+杂合子小鼠进行实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显示a波和b波明显降低,提示UBE3D参与维持视网膜正常功能。电镜下观察可见杂合子小鼠光感受器外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之间色素颗粒明显增加,说明UBE3D参与视网膜代谢产物的清除。使用斑马鱼两相验证,与小鼠表现相同,从而进一步确认UBE3D参与视网膜的代谢。

为什么UBE3D基因敲除后,色素颗粒增多?研究团队对UBE3D进行了功能分析。UBE3D是一类泛素-蛋白酶体,由泛素、活化酶和蛋白酶体构成,具有降解蛋白质的功能。泛素活化酶(UBE)分为三种:UBE1负责将泛素转移给UBE2,UBE2负责将泛素转移给UBE3,UBE3识别待降解蛋白,并将泛素结合到待降解蛋白上。目前,UBE3D的功能并不完全明确,既往研究发现其他UBE3缺乏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物质沉积,与本研究基因敲除动物类似。可进行如下推断:UBE3D参与视网膜蛋白质降解,UBE3D出现异常则无法识别待降解蛋白,从而导致眼底异常物质的沉积。

黎晓新教授课题组联合亚洲其他国家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总结如下:

(此处内容略、详见全文)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如何治疗白癜风偏方
主治白癜风疾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ofengchao.com/hbzj/433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