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发展与康复临床转化国际论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临床上对视觉的矫治和康复也非常重视,如“低视力的视觉康复”、“双眼视异常的训练”以及“眼病诊疗后依旧出现的视觉问题”。同时,视觉康复是视光学发展到高水平阶段的产物,随着中国视光学的快速发展,视觉康复也具备了在国内发展的土壤。
10月18日~19日,东海论坛——首届视觉发展与康复临床转化国际论坛(VDT)在温州医医院举行,围绕论坛主题,30多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专家和国内专家齐聚温州,共同分享和讨论有关视觉发展与康复的前沿进展和临床案例。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专家是康复领域全球排名靠前的专家且是首度来到中国。
本届论坛由温州医医院(医院)主办,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视防控与诊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全程采用专业团队中英文同声传译,确保了国际化学术交流无障碍,也吸引到国内近位同道参会。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温州医医院与美国视觉训练视光学会(COVD)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开展相关合作、培训和认证。同时温医大眼视光宣布和天津欧普特合作共建VR视觉训练实验室。
图
签署“合作备忘录”的仪式,签约代表为温州医医院副院长陈浩教授(前排右)和COVD主席Dr.Allison教授(前排左)
图
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仪式,签约代表为温州医医院张建副书记(前排右)和天津欧普特公司总经理李丽媛女士(前排左)
开幕式气氛热烈
与美国COVD合作签约
宣布和欧普特共建VR视觉训练实验室
开幕式由温州医医院视光诊疗中心毛欣杰主任主持。温州医医院张建副书记,本届大会主席、温州医医院陈浩副院长致开幕辞。
图
温州医医院副书记张建
张建副书记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他说,年是温州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这是温州医科大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崭新的起点,为此,学校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学术、科技、文化及校友返校活动。
首届视觉发展与康复临床转化国际论坛,是温州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视觉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加强各种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展示该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新进展。
图
温州医医院副院长陈浩教授
作为本届VDT大会主席,陈浩教授首先代表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对国内外嘉宾和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论坛的举办背景和主要演讲嘉宾,最后,他用国际化、专业化、非常临床化总结了本届论坛的3大特色。
第一,国际化。论坛邀请到国际上以美国视觉训练视光学会(COVD)为代表的顶尖视觉发育和治疗领域的顶级专家为大家分享。
第二,专业化。论坛邀请的专家都聚焦视觉发育与视觉康复领域,希望给大家在实际工作上带来更好的帮助。
第三,非常临床化。论坛第一天以前沿进展为主,第二天则安排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会议上听到自己想听的,说出自己想说的。
温州医医院经过20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为一体的眼视光体系,这样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与各界紧密的合作、联系。在开幕式上,还举办了温州医医院与COVD签署“合作备忘录”的仪式,陈浩副院长和COVD艾莉森主席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双方将开展相关合作、培训和认证。
此外,还举行了VR视觉训练实验室合作签约及揭牌仪式。温州医医院张建副书记和天津欧普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丽媛总经理代表双方合作签约并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将联手在新落成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中心医教楼建立VR视觉训练实验室,同时,VR工作站合作伙伴惠普中国一起完成签约仪式并共同揭牌。
图
VR视觉训练实验室揭牌仪式
李丽媛总经理在致辞中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在各位见证下开启欧普特公司和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
合作的最终目标是让训练者有更多的体验感、沉浸感和趣味性,视觉训练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同时也使训练师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分享,通过云端采集到更多前沿诊疗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她希望每一位能够成为视觉健康的传播者、受益者,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的眼睛。
最后,毛欣杰主任预祝双方合作成功,并宣布首届视觉发展与康复临床转化国际论坛开幕式圆满结束,学术交流正式开始。
18日,国际国内一线专家
聚焦视觉发展与康复转化
分享基础研究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朋研究员与温州医医院周佳玮研究员主持
布朗大学TakeoWatanabe教授
题目:知觉学习的机制(Mechanismsofperceptuallearning)
Watanbe教授开篇即向听众提出了两个深刻的问题,即“注意和内强化是如何在知觉学习起作用”以及“知觉学习后过程中可塑性与稳定性有何联系”。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注意在知觉学习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潜意识状态下甚至是无刺激呈现仅内增强都有知觉学习效果。
针对第二个问题,他的团队利用了心理物理测量,行为学、功能核磁成像(fMRI)等实验方法研究后发现知觉学习后的稳定与再稳定过程对学习效果的保持有显著作用,并且该过程受到视知觉学习相关脑区的兴奋和抑制系统的调制。
中山大学余敏斌教授
题目:弱视的双眼视觉机制和治疗模式研究
余教授介绍了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McGill大学视觉研究中心等组合的广东省研究团队项目的相关试验和研究成果。
该团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弱视双眼视觉机制研究和弱视的治疗模式研究。试验得到多个结论,其中,证实弱视中仍然存在双眼视觉,同时,双眼平衡治疗模式也能应用于形觉剥夺性弱视,提高他们的对比敏感度和视力。
该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包括:
屈光参差性弱视物像不等的研究;
弱视视觉抑制空间分布的研究;
视觉抑制的客观测量研究;
弱视可塑性的视觉电生理研究;
动态立体视在斜视中应用的研究;
新的双眼平衡治疗模式。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AlanJohnston副教授
题目:低视力护理:社会不断变化的视觉需求及我们面临的挑战(Lowvisioncare:Thechangingvisionneedsofsocietyandchallengeswefacetomeetthem)
现在研究发现,低视力患者他们也有视力,只是比较弱,低视力护理要做的就是要利用这些残余视觉,去帮助这些患者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
Alan教授首先回顾了盲文的诞生以及低视力服务的发展。他表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帮助更多低视力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技能,如:语音转化、谷歌语音地图等等,这些都能提高一些低视力患者的生活技能。
一组年的研究数据虽然非常古老,但也非常有代表性:数据来自名学生,其中:4.8%有斜视,3.4%有屈光参差,1.0%的弱视患者都有屈光参差和斜视。
最后,他分享了利用智能手机来提高弱视患者视觉能力的一个新装置。他相信医院提高对低视力患者的满意度。
布朗大学YukaSasaki副教授
题目:快速动眼睡眠通过消除来自睡眠前视知觉学习的顺行干涉来促进睡眠后视知觉学习(REMsleepfacilitatespost-sleepvisualperceptuallearning(VPL)byeliminatinganterogradeinterferencefrompre-sleepVPL)
首先,Sasaki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的一些新发现,即快速眼动睡眠(REM)后视知觉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而且REM睡眠不仅可以稳定睡眠前视知觉效应,还可以增强睡眠后的视知觉学习效果。通过一系列严谨巧妙的实验,Sasaki教授认为其机制在于REM睡眠是消除了学习过程中前向和后向的无关干扰。
Sasaki教授指出:一方面,REM睡眠了强化了学习过程产生的最优突触组合;另一方面,通过去除学习过程中非必要和非最优的突触组合,促进接下来新的学习过程。
温州医医院周佳玮研究员
题目:成人眼优势度可塑性
周佳玮研究员以弱视损伤的“双眼论”为切入点开篇,引入其研究团队的一项有关成人眼优势度可塑性的新发现:短时(2.5小时)遮盖正常人一眼可使得被遮盖眼在双眼整合中的效力增强。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对正常人而言,短时单眼遮盖会使得被遮盖眼在双眼整合中(暂时的)变得更强;对成年弱视患者而言,短时遮盖弱视眼会使得弱视眼在双眼整合中(暂时的)变得更强;并且相对于正常人而言,这种效果在成年弱视患者中更持久。这些结果为调节弱视患者的双眼平衡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他最后总结:双眼平衡度可以通过遮盖或观看经特殊图像处理的电影的方式来实时调节;这一过程对应视觉通路前端信息处理的变化,可能涉及到与双眼相关的非方位选择性神经元;但不取决于双眼之间信息输入的相关度和整体对比度能量的差异程度;更可能取决于高空间频率段在双眼间的平衡程度。
下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黄昌兵研究员和温州医科大学侯方主持的论坛上,专家们也进行了丰富而精彩的分享。
不列颠哥伦医院DeborahGiaschi教授
题目:遮盖疗法无法解决的弱视视功能损伤(Patching-resistantdeficitsinamblyopia)
目前弱视研究的重点是制定遮盖治疗指南或者开发新的弱视治疗替代疗法,但大部分工作都使用单眼视力作为治疗评判标准。
然而,作为弱视引起的诸多缺陷之一,单眼视力丧失本身并不对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弱视患者的对侧眼视力是正常的。
因此,Giaschi教授集中讨论了弱视儿童双眼常见的运动处理缺陷,这些缺陷分别针对特定的刺激属性(例如较慢或较小的空间位移)的识别。这些较晚发育的视功能通常更容易受到损害,而又不易通过视力的提高得到改善。
同时,这些运动缺陷还与阅读障碍有关,并可能导致其他日常活动的不足,例如依赖于背侧视觉通路的手眼协调能力等。
香港大学DoritaChang助理教授
题目:人脑深度反应的背景调节(Contextualmodulationsofdepthresponsesinthehumanbrain)
Dr.DoritaChang围绕着“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处理深度觉的?”这个问题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研究方向和进展。她首先回顾了目前关于人脑深度觉处理的相关研究,并展示了实验室最新的fMRI和行为学相关研究,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人脑处理深度觉的相关问题——除了双眼视差,结构是否会对深度觉相关机制产生影响。
她提供了红绿眼镜,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实验所选用的刺激视标——真实存在的结构vs非真实存在的结构,人脸正像VS人脸倒像VS随机点图像。通过探究人对不同刺激的行为学表现以及人脑皮层的功能性反应,她们实验团队发现,视差敏感度确实会受到物体结构的调制,物体的结构和深度觉处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因此,Dorita提出,在对于深度觉处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中,不仅仅要理解双眼视差相关机制,也需要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白癜风能够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