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眼科权威杂志Ophthalmology发表了最新国际OCT分层命名共识(InternationalNomenclaturefor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IN?OCT]Panel),那么关于OCT,关于新分层方法,你知道多少呢?
OCT是什么?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底影像学检查设备,原理类似于B超对眼底进行断层扫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眼底病变检查设备。
虽然OCT从发明至今才短短二十多年,但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目前OCT已经发展到第4代—频域OCT(SpectralDomainOCT,SD-OCT),其特点就是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快速的扫描速度。频域OCT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每一层结构,发现细微的早期病变,减少误诊、漏诊,从而为眼底病变的诊断提供“金标准”,堪称眼科界的CT。
视网膜十层结构
最新国际OCT分层命名共识
在OCT断层图片上,外界膜,肌样体带,椭圆体带,光感受器外节这四层结构代表了光感受器细胞的完整性,并且这四层结构的完整性于病人的视力水平高度相关。
跟传统的分层相比,新分层法有哪些变化呢?
其实与传统分层相比较,这次新命名主要是针对外层视网膜特别是光感受器内节段的更改。肌样体带和椭圆体带都属于光感受器内节的范围。
MyoidZone(肌样体带):在以往的OCT著作中,这层位于外界膜和椭圆体带之间(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结构没有被认为是一个确切的层次。目前相关的证据也支持这个OCT特征属性应该是光感受器细胞内段肌样组织的一部分。由于很难把这个低反射信号的特殊结构进行归属,所以选择了“肌样体带(myoidzone)”这个术语。相对于椭圆体带来说,此区域的线粒体的堆积密度较低,呈现低反射信号。
EllipsoidZone(椭圆体带):这个高反射区曾经并命名为内部和外部感光器的交界面(IS\OS)。这个观点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其厚度在OCT上并不一致的。同时也有另外的观点认为这一层次为连接纤毛组织,但通过生物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一区域的纤毛聚集非常疏松,并且纤毛直径仅为0.25mm,不太可能有这么强的反射信号。新的解剖重建数据显示此区域与感光细胞椭圆体结构有更大的关系,并且充满线粒体组织,所以为高反射信号。从而IN?OCT建议现在使用“椭圆体带(EllipsoidZone)”来描述这个层次。
除了对眼底视网膜的应用,现在OCT还衍生出更多的临床应用,总体归纳为四方面:
黄斑区(视网膜)疾病的辅助诊断
脉络膜疾病的辅助诊断
早期青光眼的筛查及随访
眼前节疾病的辅助诊断
在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