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范围内,近视都是影响视力的重要因素,东亚地区发生率尤其高。有研究指出,在亚洲的青少年中(18-24岁之间),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至少为-0.50D)及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至少为-6.00D)的患病率分别为81.6%–96.5%和6.8%–21.6%。青少年近视将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新加坡既往的一项针对近视患者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曾指出,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至少为-6.00D)的青少年(12-16岁),视盘倾斜及视盘旁萎缩弧的概率分别为67.5%和92.2%,而发生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概率则明显低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出现后巩膜葡萄肿及漆裂纹的患者各有一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虽看似正常,但电生理检查已显示振幅降低和潜伏期延长。因此推测,除眼轴长度及等效球镜度数外,一定还存在着其他预示病理性近视改变的危险因素。
围绕此问题,研究者展开了一项前瞻性的横断面研究。研究选取了在年1月1日~年12月31日期间参加近视眼筛查的位年龄在19-25岁间的新加坡青年男性,其中位患有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至少为-6.00D),研究者从中随机抽取位纳入研究;对照组则选取了位正视眼患者(等效球镜度数为-1.00D-+1.00D),所有患者均到新加坡眼科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验光(1%环喷托酯滴眼液,5分钟一次共三次,末次点药后至少间隔30分钟进行验光检查,等效球镜的计算采用球镜+1/2柱镜,IOLMaster(CarlZeiss)测量眼轴长度(axiallength,AL),裂隙灯检查,压平眼压(Goldmann)及眼底彩照(CanonCR-DGI)。
▲图1近视相关的眼底表现包括:视盘倾斜(上排左),视乳头旁萎缩弧(上排中),后巩膜葡萄肿(上排右),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下排左),漆裂纹(下排中,黑箭头处),Fuchs斑(下排右,黑箭头处)
▲图2国际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分类示例:仅表现豹纹状眼底(1级,左上图),弥漫性脉络膜萎缩(2级,右上图),片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3级,左下图),黄斑萎缩(4级,右下图)。
▲图3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年龄、垂直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的分层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患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眼轴(长)、中心区脉络膜厚度(薄)以及近视度数(深)。豹纹状眼底虽对视力以及在临床诊断没有太大意义,但已提示脉络膜变薄,是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的早期征兆。该研究同时显示,即便在青少年中,视盘倾斜、视盘旁萎缩弧、以及近视相关性黄斑病变依然会对视力造成直接影响。这些会对视力造成重大影响的变化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极大的增加患者及社会的负担。
(正文所有图片均来自原文)
原文:KohV,TanC,TanPT,etal.MyopicMaculopathyandOpticDiscChangesinHighly-MyopicYoungAsianEyesandImpactonVisualAcuity.AmJOphthalmol.Feb2.pii:S-(16)-5.doi:10./j.ajo..01..
短评
于伟泓
由于基因以及教育和环境等原因,亚洲的近视患病率较白人高,自青少年时期开始,近视就成为家长和眼科医生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