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先院士:从仿制药到创新药
中国距离医药强国还有多远?
导读:刚刚过去的正是“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年启动)的收官之年,在专项实施的12年内,我国医药产业取得了累累硕果,诞生了60多个I类新药,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生物制药落后的局面。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近日在BTK抑制剂新药奥布替尼上市发布会上对其进行了系统性汇报。
陈凯先院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一直以仿制为主,新药研发时间长、投入大、风险高,企业没有实力也没有意愿研发新药,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也比较薄弱,新药的发现主要依赖随机筛选,好比“碰运气”,成功率很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创新药成果竞相涌现,逐步向创制医药强国迈进,大大降低了药品价格,为节省医保的支出、降低患者的负担做出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和全球医药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中国医药创新力几乎跃升到世界第二梯队。
他指出,目前生命科学正经历第三次革命和进入大数据时代,整个产业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另外,药物发现的新策略、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药物研究进入策略、方法、技术都在革命性变化的时代。中国可以把握这一机会,期望到年,中国的新药研发能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以创新驱动我国生物医药跨越的发展》,一起来看一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前沿和我们国家发展态势。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科技创新,以及生物医药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的生命科学发展呈现出一些非常显著的趋势:
一个趋势是当今生命科学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核酸双螺旋结构发现确定了生命科学中心法则,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时代;第二次革命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关于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构功能的研究,所开启的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当今生命科学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即学科的会聚,convergence——过去生命科学是生物学家的事情,今天包括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各个方面都加入到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队伍中。
第二个趋势就是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实现对生命科学系统性质的认识。
过去,我们对生命科学往往是在一些局部、片断、现象上来认识生命科学,今天是在更加完整的、系统性的基础上,由观察到分析,由分析到系统,由系统到重建,以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科学为代表;另外还用工程的手段来改造和利用,比如像基因工程,再生医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3D打印等等。
在这个大背景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也出现了一些前沿研发热点,像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的开发,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治疗,CAR-T为代表的细胞治疗,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开发等。
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很多,我简单谈几个。
一个是蛋白激酶靶标,这跟传统上针对肿瘤所研究的药物,所针对的靶标是不一样的,这些蛋白激酶的靶标开创了肿瘤靶向治疗的时代。近一二十年发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