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十载,光明情:
回首峥嵘,共助眼底疾病诊疗发展
在诺适得获批十周年之际,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女士,诺华制药(中国)副总裁、眼科事业部负责人张茂嵩先生回顾了诺适得研发和推广的峥嵘往事,并表达了诺华公司未来将与中国眼科同道继续一路同行,引领眼科抗VEGF发展,助力中国眼健康事业的坚定决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医院姚克教授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复旦大医院孙兴怀教授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为大会致欢迎辞。姚克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热烈祝贺诺适得中国获批十周年庆典暨第六届诺华眼科高峰论坛开幕,感谢诺华公司和诺适得为中国眼科事业发展和眼科患者诊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孙兴怀教授高度肯定了长期以来诺华眼科高峰论坛为眼科领域的创新技术和诊疗思维提供了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探讨与交流平台,感谢诺华眼科对中国眼健康事业长期卓越的贡献,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大会主席国际眼科学学院院士、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主席、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教医院许迅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黎晓新教授回忆,年的PDT上市是与诺华结缘的开始,一路走来,荆棘遍地,诺华公司始终与中国眼科事业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祝愿诺华与中国眼科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成就!许迅教授指出,诺适得上市十周年,诺华公司不仅拓展了医药健康的可及性,也展现了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未来希望继续以科学引领创新,探索和开发突破性的疗法,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眼健康问题,惠及更多患者!共荣耀,创新章:
与君携手,共筑眼底领域辉煌篇章
黎晓新教授:视网膜积液的治疗是防止不可逆视力丧失的关键
AMD的病理变化中,新生血管穿透Bruch膜内部,在RPE和Bruch膜之间横向增殖。由于新生血管丛的内皮细胞缺乏屏障功能,因此可在视网膜的神经感觉层、感觉下层和RPE层渗漏液体,导致视网膜积液形成。多个研究已经表明,视网膜和RPE下积液可被视为活动性疾病的早期征兆1,渗漏从来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增生的视网膜下腔进入视网膜,视网膜内液导致神经感觉功能缺陷,可能与随后的视力丧失有关,因此,视网膜下积液及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治疗策略加以控制,以防止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黎晓新教授介绍,在多个国际指南和不同的nAMD治疗临床试验中2,3,均将积液作为再治疗的关键标准。长期存在的积液会导致双极细胞、光感受器等视网膜细胞功能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抓住视网膜细胞“黄金救治时间”,有效、规范地进行治疗、及时促进视网膜积液的吸收是保护视力的关键。综上,黎教授为新的抗VEGF药物研发指明了方向:不仅需要尽快吸收视网膜积液,更应当具备合理的注射间隔,既能够减少患者的治疗负担,也能够及时发现眼底萎缩终止治疗。作为临床上最小的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Brolucizumab(RTH)具有体积更小、组织穿透性更强、体内循环快速清除和药物递送的优势,高效直达视网膜/脉络膜病灶,眼内作用时间更长,更显著地减少wAMD患者的视网膜积液。黎教授表示,对Brolucizumab进入中国市场高度期待。Ferrara教授:应用雷珠单抗可有效降低新生血管性眼底病的视力损害
自年Michaelson假设患病的视网膜诱导局部血管生成4的文章发表开始,血管生成因子在眼科学界掀起了一场风云雷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形、迁移,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渗透性等途径促进新生血管生成5。目前在医学领域,VEGF抑制剂应用广泛:由于VEGF广泛作用于心、肺、结直肠、卵巢等全身器官的肿瘤性疾病中,抗VEGF药物现已用于多种抗肿瘤的经典治疗方案6。在眼科领域,对于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VEGF抑制剂也大展身手。加利福尼亚大学NapoleoneFerrara教授分析了抗VEGF药物治疗因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引起视力损害的情况。得益于雷珠单抗的应用,年,美国的例CNV病例中,仅有例(3.0%)最终发展为医学上的盲。一项针对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研究显示,在2年的治疗随访过程中,每4周使用一次雷珠单抗可以降低致盲率约78%,降低视力损害约33%7。与单用PDT治疗组相比,使用雷珠单抗0.3mg/0.5mg的治疗组分别提高视力获益17.9个字母和20.5个字母(ETDRS视力表,P0.),两年随访后,视力损失小于15个字母的比例高达90%(ETDRS视力表,P0.),有效提高wAMD患者的视力预后8。研究还显示,雷珠单抗可诱导CNV异常血管重塑并抑制其生长9,表现优异。Ferrara教授分析了抗VEGF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对未来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建立最佳治疗持续时间/组合、阐明固有耐药性/抵抗性的机制中取得新的突破表示十分期待。观视界,致未来:
心怀梦想,共创眼底诊疗璀璨未来
Schlottmann教授:重视DME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要更重视患者的视力获益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相关性眼底病变逐渐成为中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重要原因。来自阿根廷的PatricioG.Schlottmann教授为大家剖析了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Schlottmann教授分析了多项研究成果10,11,指出在DME的治疗中,黄斑厚度变薄与视力获益之间常常存在脱节,即使治疗不能使水肿减轻,视力获益也是有价值的。OCT图像有助于预测应答,因此重视“DRIL”原则,即Disorganization-Retinal-Internal-Layers各项指标,是观测和研究OCT图像的必经之路。抗VEGF因其高疗效和低失败率而被认为是DME的最佳治疗方法,且抗VEGF治疗与治疗成败关系密切。ProtocloT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雷珠单抗治疗的应答呈剂量依赖性。不论基线视力如何,雷珠单抗的功效和持久性都是肯定的,其持久性与阿柏西普无差异(未比较0.5mg)12,13。此外,没有达到理想的疗效可能与难治性DME对抗VEGF药物的反应缓慢有关14,目前尚无证据支持换药治疗,持续使用同一种药物确实会获得视力改善15。Schlottmann教授援引ProtocolI临床试验结果指出,雷珠单抗单药治疗DME患者可使视力显著改善,延缓DR/PDR的进展。此外,与单纯全视网膜光凝(PRP)相比,PRP联合抗VEGF治疗可获得更好的视力结局。但在抗VEGF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对VA无额外获益。魏文斌教授:未来的眼底病治疗朝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年,全球超过万例失明和超过万例中重度视力损害是眼底病造成的,眼底病逐渐成为中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重要原因。年,FDA批准了首个眼用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用于治疗AMD16,开启了眼底疾病治疗的划时代新纪元。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眼科治疗领域又将带来哪些令人惊喜的发展?魏文斌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下一代VEGF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补体途径抑制剂、细胞疗法、基因疗法、视觉周期异构酶抑制剂等潜力巨大的新兴眼底病治疗方案的蓬勃发展,尤其对VEGF抑制剂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展望。他指出,目前的抗VEGF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wAMD、RVO继发黄斑水肿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眼部疾病,对保障患者的更大视力获益具有重要意义17。未来的眼用VEGF抑制剂应当致力于简化给药方式和减少眼内注射频率。Brolucizumab专为疗效和持久性设计,可实现单次注射后药物浓度更高,穿透视网膜和脉络膜效率更快,抑制VEGF-A更强效和全身清除率更快速的目标18,19。4月12日Brolucizumab医院国际眼视光眼科中心完成了中国首针注射,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的可在负荷期后每三个月注射一次的抗VEGF药物。与现有的治疗方案相比,Brolucizumab能有效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减轻患者负担,对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非常期待未来在国内正式获批。魏教授表示,抗VEGF药物是眼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治疗方法,改变了很多眼科疾病的治疗策略,使过去部分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新的抗VEGF药物进入临床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同时基因疗法、免疫调节、再生医学、人工智能等新的研究趋势也将为眼底病治疗带来更多希望。结语
十年携手,感恩有您。年,诺适得走过了第一个十年,也赢得了无数眼科医生和患者的信赖!17日大会主会场,大咖云集、汇聚前沿学术观点。18日分会场DME、RVO、wAMD、Doctor-X、诊疗优化专场,精彩不断、学术盛宴持续更新。未来,诺华将继续与中国眼科同道精诚合作,共同创造眼底疾病诊疗的光明未来,为患者带来更优异、更安全、更高质量的治疗方案,为中国眼科事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1.Schmidt-ErfurthUWaldsteinSM.ProgRetinEyeRes.,50:1-24:WaldsteinSMetal.Ophthalmology,123:-
2.RichardPGale,etal.Eye(Lond).Mar;33(Suppl1),1-21
3.SolomonSD,etal.DiabetesCare.;40(3)-.
4.IsaacC.MichaelsonTrans.Ophthalmol.Soc.UK
5.N.Engl.J.Med.,:-7,
6.HurwitzH,etal.NEnglJMed;:–42
7.Bressleretal.,ArchOphthalmol.;:-17;Campbelletal.,ArchOphthalmol.;:-95
8.Brownetal.NEJM,:-44,;Opthalmology,:57-65,
9.N.Ferrara,NatMed,16:-11,
10.Relationshipbetwee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measuredcentralretinalthicknessandvisualacuityindiabeticmacularedema.?Ophthalmology?:–
11.PieramiciD,SinghRP,GibsonA,SarojN,VittiR,BerlinerAJ,ZeitzO,MetzigC,SooY,ZhuX,BoyerDS.Out